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第三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03--《第三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7、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 ——在组织中,应设计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以利于暴露矛盾、解
决问题。
——分设的监督机构应在监督的同时,加强为被监督部门服务的意 识,确保监督职能的实现。
8、精简高效原则 在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力求部门数量最少,以避免组织 庞大和冗繁,有利于节省沟通成本和缩短企业各项业务的流程, 从而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要。为此,需要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建立适合于组织结构的 沟通网络。 四、组织结构主要参数 1、组织层次。——纵向结构。 小型企业一般2—3层,大型组织可能有5—6层或更多。 2、管理幅度。——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下属人员的数量。 3、专业化程度。 ——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部门数量的多 少。同样规模的企业,部门越多,出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 高。 4、制度化程度。——组织的行为和活动以正式书面文件形式表述和程度。 5、规范化程度。 ——指组织的业务活动所采用程序和方法规范化程度,在规范化程度高 的企业中,相似的工作可以在各个部门以相同的方式开展。 6、权力集中程度。 ——决策权和管理权在高层与较低层次分布的状况。如权力多集中于高 层,,则集权程度较高,否则分权程度较高。 7、核心职能。 ——指实现组织目标和战略起关键作用的职能,如:生产制造型企业的 核心职能是研发、生产和销售。 8、地区分布。——按不同标准进行劳动分工与协作。 9、分工形式。——按不同标准进行劳动分工与协作。
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当优化组合。 3、划分和设置职能部门。——依据主导业务流程进行。 、确定主要职能部门:造业通常由产、供、销三大类组成,具体细分为
计划、采购、研发、生产、质量、仓储、市 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 定辅助职能部门:制造业通常由总裁办/总经办、财务、人力资源、行政、总务后勤 和信息等职能部门组成。 4、规定管理层次。 (1)、一般大类划分:行政管理、车间管理。 (2)、常规管理层次:决策层、专业管理层、作业管理层、基层。
业化的管理方式,从而限制了成员的发展机会。 C.2 组织成员民主思想增,要求参与管理,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
公平待遇,受到尊重,但组织仍然是等级分明、地位差别大,对组织 成员进行严格控制。 C.3 当组织成员的工作责任感增强,通过工作赢得尊重时,组织却仍然只 靠奖惩手段推动成员工作。 C.4 当组织成员期望从工作中尽快获得当前需要的满足时,组织满足其成 员的奖励、晋升等方式却仍然是缓慢的、延期的。 二、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简介 1、传统的组织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第三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 1、组织结构
指以企业的价值链和主导业务流程为基础,通过职能的分解,在工作 任务、职责及权力等方面所设定的框架结构体系。简而言之。组织 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2、为什么要建立组织结构?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仅靠个人指令或默契远远不能高效实现分工与 协作,它需要组织结构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 作范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
9、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确保组织动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又要考虑
内外环境影响,使组织结构与内外环境处于“最佳适应性状态”。 10、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灵活的沟通是管理目标有效实现的前提。 ——沟通不但是协调个体的组织凝聚剂,也是管理者激励下属、实现
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还是组织与外界环境联系的桥梁。 ——组织结构应保证信息沟通迅速准确,并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
3、组织结构设计 是指组织根据自身条件与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设立或变革组织结构的 活动,包括对组织结构进行规划、构建、创新和再造等。
4、为什么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1)、组织结构设计 A、组织结构设计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B、新成立企业时。 (2)、组织结构变革 A、原组织结构出现较大问题或企业战略目标发生重大转变时。 B、组织结构需进行局部调整和完善时。 C、一般而言,出现以下几种状况时,组织就应该进行变革: C.1 成员要求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机会,但组织仍然倾向于简单化、专
7、配备职位人员。 ——根据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任职人员素质要求,为各个职位配备人
员,并明确相应职务或职称。 8、规定职责权限和沟通关系。
规定各部门间上下级间和同级间的职权关系、相互间的沟通方法和原 则。 9、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六、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一)、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又称“军队式结构”。
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各副总、厂长、经理负责管辖。 (2)、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及会议来实现协调。 (3)、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之间的共
语言。 3、明确性原则。——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原则。
清晰界定组织内各层级的报告关系,明确标明“谁向谁负责”,避免重 复管辖和多头领导的情况,以利于经营活动的开展和提高组织的运 作效率。
生产系统的特征 单件小批量生产
大批量生产 流程性生产
管理层次的范围 2—4 3—8 4—8
管理层次(取中值) 3 4 6
5、规定管理幅度。——主要考虑因素: (1)、职能的相似性; (2)、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3)、职能和复杂性; (4)、指导与控制的工作量; (5)、协调的工作量; (6)、计划的工作量。 6、进行部门职能设计。 (1)、确定基本职能(即一级职能)。
过程中的作用。由于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和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 心理需要,忽视了组织基本结构和权责关系,降低了专业化分 工、统一指挥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所以,虽然工作效率比传统 组织结构理论高,但这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 3、近代组织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巴纳德、西蒙、钱德勒、劳伦斯、马奇等 ——侧重于对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强调应按企业 面临的内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是工业发展初期的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
企业负责人 仓储组长
仓管员 生产作业组长
采购组长 操作人员 采购员
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
(1)、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A、组织中一切管理工作均由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
机构,经营者既是所有者,也是管理者; B、对于一些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企业则设置相应的岗位。 (2)、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A、结构简单,管理费用低,命令清晰而统一、决策迅速。 B、责权关系明确。 C、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 D、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 A、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管理工作简单粗放。 B、成员之间和组织之间横向联系差。 C、对管理者素质要求高,需要企业领导精明能干,具有多种管理专业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
——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 务的。 ——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设立要围绕组织目标和任务进行,要确保完成
组织的经营活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不可毫无目的地虚 设、乱设。 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 ——按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组 织方式,通过分工与协作来提高工作效率。 ——将组织设计为一个有机整体,保证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机联系及 朴素协调配合。 ——主要措施: (1)、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
——理论依据:权变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
A、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 B、组织的权变观念。——组织不是静态的,而是迎合变化而需 不断调整和适应环境的。 C、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认为衡量组织经营不能单纯用利润指 标,还须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应使组织成员感到 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受到组织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强化人的需 求,又适当节制需求,推行贡献与报酬相平衡的原则。 D、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靠行政命 令;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组织战略,培养和塑造组织成员 国共同的价值观。 总结: (1)、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封闭式的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适 应性、有效性的组织控制及建立明确的职权系统,强调结构分系 统和管理分系统,是主张人迎合管理的管理理论。 (2)、行为组织结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组织 结构的影响,主张培养个人价值意识,强调社会心理系统。 (3)、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全面研究一切主要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一 种开放的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组织 行为的活动过程的控制,是以组织迎合人的宣告来临理论。
4、有效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 ——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有效领导 的直属下级人数有一定限度的(通常的管理幅度在7-9人之间, 最多不超过12人)。 ——有效幅度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 件影响。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 人、财、物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分权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 ——在组织设计时,应考虑权力的分配模式,要将集权与分权控制在 合适的基础上,既不影响组织的运作效率,也不影响管理层和基 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协作性。 ——主要考虑因素: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 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6、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在设置职务时,应合职责与权限相当,并享有相应的利益。 ——能力是三角形的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略小于职责,使工作更富 有挑战性,激励员工更自觉地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 权利 限 能益 力 职责
——基本职能是指能够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职能。 ——生产制造业一般有研发、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人
力行政、财务等。 ——确定基本职能时考虑的因素:行业特点、技术特点、外部环
境、企业规模。 (2)、明确关键职能。
——关键职能是对实现企业目标与任务起关键作用的职能。 ——生产制造业一般有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管理 等。 (3)、进行职能调整。 A、对现有职能进行增减。 B、对已有的职能进行充实和强化。 C、对职能的重心进行调整和转移。 (4)、部门职能分解 A、职能调查问卷。——编制《职能调查问卷》。 B、职能识别。 B.1 职能调整信息整理、汇总,识别各工作项目; B.2 确认其工作内容由哪个部门或哪个职位来承担最合适; B.3 避免“多头领导”、“无人负责”或“越权”等情况确定。 B.4 各项工作安排科学、合理,为职能重新组合及优化提供依据。 C、职能重组与优化。 D、职能汇总。 E、编制职能分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