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答题技巧

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做法(1)选择题的构成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 的形式出现,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立意、情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①抓住立意。

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 看到试题后, 认真阅读,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然后, 再看题肢的设问,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当然,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

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体现……等。

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

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用排查法,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可用猜测法。

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

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如果能排除两个, 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 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 的得分机遇。

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

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1)非选择题的构成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①认真读题, 弄清题意,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必须明确,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其次要明确中心,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然后胸有成竹,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 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

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由共性到个性,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 而且要有据。

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

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

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

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

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

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

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

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

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

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

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

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

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

其一是时间。

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其二是总结性语句。

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

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

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

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

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

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下面例题实讲2002年一高考材料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审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饽俊?/SPAN>(2002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达6000多平方公里。

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年来,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先来看第一问。

按照审题的一般方法,应首先粗读材料细审问题。

第一问肯定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

第二确定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虽然这一设问中有“怎样”两个字,但问题仍是从“是什么”这个角度提出来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变换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三明确问题的限制性条件。

通过审阅问题不难发现第一问的限制性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变化,因而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洞庭湖区经济上的变化,而非其他变化。

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为阅读材料明确了方向,即在阅读材料时要把握两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关变化的描述,如反映时间先后的名词,反映事物变化过程的动词,反映事物性质变化的形容词等。

二是有关经济活动或关系的描述。

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

从“变化”的角度看,变化过程总是有个时间上的先后,时间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所以我们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时间先后阶段的名词。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多年来”、“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三个阶段的情况及先后变化。

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上”这一阶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区的自然风光,没有经济上的变化。

因而其与“多年来”变化的关系是命题者设置的小小陷井。

“多年来”与“近年来”都有关注经济的描述且存在变化关系。

此时可以将第一问具体为“洞庭湖区经济上从…多年来‟到…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从材料中获取“多年来”到“近年来”的有效信息。

“多年来”有三条信息:①片面强调粮食生产②围湖造田;③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缩小;“近年来”有④退耕还湖;⑤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治理;⑥湖区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改善;⑦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⑧湖区居民收入提高这样分析后就可直接从有效信息中获取答案了。

根据①②→④⑧得出农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或农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1)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的、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

根据③→④⑤⑥⑦得出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的变化:(2)政府制定退耕还湖政策并加大投资,使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直接根据⑧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上发生的变化:(3)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第二问,通过审题首先明确这是用政治常识中国家的对内职能的知识来回答,其次要明确这一问题究竟是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通过审题我们明确这一问题是从“怎么样”这一角度提出来的。

如果在这一方面发生偏差,错把这一问回答成“上述材料说明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一问题已经把职能局限在“管理经济的职能”即我国对内职能的第二个职能——经济职能上。

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府怎样履行这一职能,而不是问履行了什么职能。

教材P18页讲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我们也就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的。

根据教材这一知识,结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组织以下答案:根据①②③⑦可得出答案(1)政府针对片面发展粮食生产,围湖造田,造成环境破坏等问题,制定了退耕还湖的政策①②③和多种经营并举的方针⑦,以统筹规划湖区农业发展,从而对经济进行了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