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对川甘青8县藏族牧区牧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非生产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非生产性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层工作薄弱,牧民素质不高和不良传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非生产性问题;影响因素Abstract:Nonproductiveproblemsandinfluencingfactor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ofpastoralareas weresystematicallystudiedbasedonthesurveyofherdsmenineightcountiesoftheSichuan,Gansu,andQingha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 thatthemainnonproductiveproblemswerelackofproductsupplement,insufficientoflaw,poorvillagecapacity andweakdemocracysense.Furthermore 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 backwardeconomicdevelopment,lowerherdsmen’income,weakgrass-rootswork,lowerherdsmen’qualityandthetraditionalhabits.Atlast,onthesebases,weproposed uprelevantstrategiesandmeasures.Keywords:pastoralareas;newruralconstruction;nonproductiveproblems;influencingfactors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川甘青藏族牧区包括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6个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总面积90.82万km2,占我国藏区总面积的40.6%;总人口264.26万,其中藏族人口170.54万,占我国藏族人口的29.92%,是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川甘青藏族牧区地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气候高寒,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牧区居民居住分散,过着游牧生活,很多地区还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位置边远,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二、三产业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大。
藏族牧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显要的战略生态区位、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比农区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也显示了这一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团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特殊重要意义。
为了解川甘青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提出相应对策,本课题组选择四川、甘肃、青海的8个纯牧县为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并从牧民的角度,就其中的生活、乡风、村容和民主管理等非生产性问题进行分析。
1样本概况本研究调查的8个县分别为四川的红原、若尔盖、理塘、色达县,甘肃的玛曲和碌曲县,青海的河南县和泽库县,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高度在3400m以上,幅员面积737.68万hm2,其中草地面积622.60万hm2,占84.4%。
2006年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1.7万人,占85.7%;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8.2%(表1)。
本次共对665户牧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受语言障碍和牧民文化程度的影响,仅收集到41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62.1%。
藏族牧区一般为男性当家,所以调查对象中男性占到90.8%(表2)。
调查对象多为年富力强,年龄在21~50岁的比例约80%(表2),获取的有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答案会有较好的真实性。
但被调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没有上过学的比例高达50%,可能会对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样本户户均人口6.2人、草地面积55.6hm2、羊单位268.3个,2006年现金收入12613元,人均2044元。
2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非生产性问题2.1生活问题2.1.1居住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国家投资、生态移民等相关项目的实施牧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覆盖面和受益面有限,多数牧民的居住条件仍然较差。
接受调查的牧民中,只有29.3%的牧民认为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70.7%的牧民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没有变化。
大部分牧民仍然没有住房或住房困难,常年居住在用柳条搭建、牛粪糊面、低矮、潮湿、黑暗的住所里[1]。
由于结合项目实施试点建设的牧民新村基本上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居住地相对偏远的牧民大多享受不到相关待遇,对此很多牧民怨声较大。
另外,由于牧区的生产特点,已建的新村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居住,劳动力常年在远离新村的冬夏牧场放牧,居住仍以帐篷为主,仅有少量简易住房,生活条件较差。
2.1.2饮水水源安全得不到保障目前,研究区牧民饮水以河、塘、溪水为主,占调查户的67.3%,而且多为人畜共饮。
有18.4%的调查户饮用井水,但其主要是来源于距离地面1~2m深的储水窖,在沼泽地区实际就是沼泽水。
饮水不安全严重影响着牧区群众身体健康,导致地方病尤其是大骨节病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不少牧民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生活极为贫困。
调查发现,对饮水状况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户占到44.3%,大骨节病区的牧民对解决饮水问题的要求尤为强烈。
2.1.3医疗条件较差牧区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25%的样本户所在乡村没有医疗站,75%的样本户所在乡村虽然有医疗站,但医疗设备缺乏,医务人员技术差,且看病不方便。
尽管牧区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有62%的牧民表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该制度报销比例低,管大病不管小病。
同时,县乡的医疗条件较差,牧民若患上大病要远赴大城市就医,医疗费及相关的支出很大。
在对牧区医疗条件评价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医药费太贵、看病困难的占43.8%,认为医疗条件差、看病不方便的占43.3%。
当前,很多牧民处于小病不愿就医、大病很难就医的状况。
2.1.4基础设施薄弱牧区乡村公路建设滞后,区域通达性差。
大部分通乡公路都是泥土路面,加之无资金维修,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而村际之间基本不通路或者路况更差。
目前仍有部分行政村未通电,即使已通电的村也经常出现断电的现象,而且电费较高。
通信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地方还处于广播电视盲区,牧民不能及时接收新闻和各种信息。
调查户中,38.8%的牧户对道路交通状况不满意,41.7%的牧户对通电状况不满意,38.5%的牧户对通讯不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落后的生活基础设施限制了牧民的流动及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乡风、村容问题良好的乡风、民风,是牧区群众和睦相处,实现牧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牧区民风淳朴,牧民热情好客,邻里关系融洽。
但近年来,随着人均生产资料(草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不良风气产生,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
在对牧区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中,有40.1%的牧民认为不太好或者不好。
在对治安不好的表现的多项选择中,有53.9%的样本选择偷盗,36.0%的样本选择打架斗殴。
牧民反映当前牧区偷牛盗马的现象较严重,很多家庭都有牲畜被盗,偏远地区特别是在两省两县交界处更为严重,盗贼往往是将牧民的牲畜全部赶走。
被盗是牧民返贫的原因之一,也是定居建设中人居与畜圈难以分开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牧区“乡风不文明”还表现在赌博、不尊敬老人方面,选择样本分别占35.8%和30.5%。
调查发现,牧民集中居住区脏、乱、差现象普遍,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扔,人畜粪便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村容整洁”。
78.2%的调查户家中都没有厕所,有厕所的是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牧民新村的住户,但其厕所多被牧民挪作他用,居住区内也很少有公共厕所,牧民仍然延续着就近大小便的不良习惯。
2.3民主管理问题由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牧区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务公开度、财务公开度、民主选举率和牧民参与度上。
调查显示,牧区村干部主要由村民或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分别占调查样本的58.8%和27.6%,表明民主选举已在牧区得到普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仍有25.7%的调查对象对选举抱无所谓的态度,有34.9%的牧户很少参加甚至从没参加过村民大会,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牧民的民主意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管理p一般来说,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有4个来源:上级部门支持、地方财政预算、社会资金和牧民自筹资金。
西部牧区多为贫困县,所调查8个纯牧县2006年的人均GDP为688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3%,财政规模小,赤字严重,收不抵支,无力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而广大牧民收入水平低下,投资能力缺乏。
另外,西部牧区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对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投资兴业的吸引力缺乏。
因此,国家扶持是牧区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国家扶持资金一般是通过实施牧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的,但这部分资金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牧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牧区建设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成为牧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和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瓶颈。
3.2牧民收入水平低,尚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牧民能否过上宽裕的生活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
2006年,8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5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6%。
从调查样本的情况看,2006年样本户人均现金收入2044元,其分布情况见表3。
表3数据表明,人均现金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调查户占到56.1%,3000元以上的仅占21.8%。
总体来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很低的。
由于收入低,牧民支出的88.7%用于家庭生活。
生活支出中,以建房支出最多,占生活总支出的33.1%;其次为看病支出,占18.6%;其余依次为食品17.4%,衣物8.7%,子女教育费用8.2%,摩托、手机消费5.8%,家庭添加设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