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 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 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 了18位农民[1] 。关系全村命运 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 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 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 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 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 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 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 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 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 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 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 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 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 举。
具体内涵
• 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 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 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 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 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 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 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 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 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 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 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 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 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 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 跃”。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家庭联产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 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 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 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意义
• 责任制根本上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关系。而这一直接结合的 特殊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认为,“不论社会生产 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 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 的经济时期。”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的分离。作为阶级社会最后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也恰是资本 主义私有制规定着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性与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全面危机。也正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 斯从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出发,提出了以社会主 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设想。恩格斯指出:“私有制必须废除, 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显然,恩格斯所 阐述的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否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 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紧紧地 与土地直接结合在一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农村公有制 的实现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 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 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至2013年的60194万吨。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而且,由于利益的内在推动,使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 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 业”,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总之,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长期稳 定农村基本政策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产生背景与大包干的产生
• 到1952年底,全国广大解放区的土 • 地改革己全部完成,土地改革的完 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结 束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土地 由剥削阶级所有转为归农民所有,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解 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留下的最大问题, 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 极性,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 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土改以后,在农在农村又掀起了农 业合作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国内社会 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 由于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 1978年,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 大干旱,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