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摘要: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
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
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
关键词:艺术家社会生活相互联系源泉
正文:
说到艺术,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支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
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当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一大批的名作,无一不是反映着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实际。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福金的独舞《天鹅之死》等等一大批外国的名作,又有那一个是创作于在生活以外的呢?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艺术,有那一个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存在?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
列宁说过:“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所以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了。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无一不是反映当时安史之乱的苦难生活!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从体验生活中创作艺术的,而又是从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
艺术来源与生活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艺术的形式。
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艺术手段的运用,总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此有关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都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因此,任何民族的最早的乐器都属于打击乐器。
如我国古代的石磬,大洋洲的苏鼓。
所以,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着社会生活,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
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他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出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做的理论根据,也是以中外艺术史上的全部事实为依据。
首先,我们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其次,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做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即艺术可以反映经济基础,也可以反映政治,道德,法律等等;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反映全面社会这点上,艺术于宗教,哲学等都有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
4 :谈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艺术的真实性可分为两点:再现的真实(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和表现的真实(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真实,即真实的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他一方面以非常鲜活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关系:其实艺术的典型问题是明确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形象的真实性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他涉及的范围很广,他关系到形象的真实性,又关系到形象的概括性;既关系到艺术的认识本质,有关系到艺术的审美本质,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
把政治上的变革归咎于艺术家或文学家,就和把朝代之灭亡归咎于某小女子,把家庭的破裂归咎于第三者一样,至少,是有失公允的。
起决定作用的原本是哪些人呢?……举旗呐喊之“民众”,行为无端之昏君,见异思迁之丈夫或妻子。
这些人的错误才是决定性的。
把结果归咎于其他的人都是忽视主犯仅只缉拿其帮凶甚至连帮凶都不是只能算作替罪羊的行为,在公正的意义上,这根本无法站住脚。
艺术家的作用之于社会,永远是如妻子服侍丈夫般,他们为后者服务,说的是后者想说或想听的话,假如他们说社会不想听的话,他们的声音便湮没在人海中了,才不管那些话原是多么的无可争议的正确或纯粹。
(纯粹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目的性,为了做而做,就象人生来就要呼吸一样,根本用不着去想人为什么要呼吸这个问题。
关于纯粹,我以后还有更多更具体更详尽的阐述,这里大意到此,然而意思也尽够明白了,假如还是不懂得我说的纯粹的意思的人,也无须往下看去。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关联。
艺术要不断地通过从社会和生活中吸取营养,通过自身的形式语言探索来实现美术上的革故鼎新。
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传统产业升级也需艺术家的推动。
艺术家应该为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如今的和平盛世,艺术为社会和谐服务,起着调和的作用。
古今中外,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与活动无不打上时代和民族的烙印。
今天的艺术家,一定要贴近我们这个时代,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创造时代的艺术精品留给后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
艺术家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
我们搞创作要有一种责任心。
我们国家在美术方面有很深的底蕴,千年的积淀给我们
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历史可通过形象延续下来。
我们应该像美术史上的大家一样给后世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些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对自己的国家有用,能感动民族,正确反映和描绘民族形象的作品。
还原历史,让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再现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责任。
艺术还要起鼓舞作用。
艺术家也可以表现社会现状,激进宣扬或者描绘恬淡的意境,目的都是为了和谐,潜移默化地去推动艺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个体化的创作,更要投身到社会公共事业中去。
当今的物质社会里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使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同样高的层次,如何在各方面达到真正的和谐发展,美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
艺术家有责任普及群众审美,提高审美水平,反过来,群众的审美提高也促使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
审美是需要培养的。
而艺术家的责任并非去指引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更多的应该是去引导,启发人的潜意识里的思维以及对于艺术的感悟。
像配合这次高峰论坛的"藏画于民"这类活动就很有意义,普及美术教育,使大众更亲近书画,也更有利于艺术家与群众的互动与交流。
任何艺术的抒情都来自于生活的实际感受,这也就是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品,系抒情诗,抒情音乐、抒情舞蹈等,这类作品不是直接抒发作者胸中之情吗?怎么也说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呢?原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
艺术家、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感情,总是根植于客观生活的土壤中,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抒情作品也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所抒发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虽说诗人个人的一种感情,但却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不得志的士大夫共同的精神生活现象,这种感情是由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政治生活所引起的。
综上所述,但凡优秀的作品,大都贯穿着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假、恶、丑的憎恨与鞭策。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同时艺术家对社会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本质,这些都要倚赖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再次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
社会生活也在艺术家的影响下潜移默化,朝着一个和谐光明的方向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