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

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

艺术美学导论作业姓名:姚聃学号:200802064030班级:美术学院08美教国画班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主观行为,可以根据其基本的功能范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基本生产劳动,如寻找、采摘、捕获和种植食物,修造居所,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须用品等等,都属于基本生产劳动。

如果没有基本生产劳动所获得的基本生活资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

第二类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基本社会生活,如做饭和洗衣、生殖和养育后代、社会交往和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须的活动等等,都属于基本社会生活。

如果离开了基本社会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同样无法健康维持。

第三类是为了消耗人体自身多余的体能和精力而进行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唱歌,跳舞,写诗,听戏,踢球等等,都属于娱乐游戏活动。

离开了娱乐游戏活动,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仍能够正常维持。

艺术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这种主观行为属于娱乐游戏的范畴,这似乎是人们的共识。

因为,离开了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活动,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都是能够正常维持的。

那么,是不是人们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显然不是的。

如,小孩子掏鸟窝、摸鱼、斗蛐蛐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不能称为艺术。

而弹琴、作诗、画画、唱戏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能够称为艺术。

这是人们的共识。

尽管不能够把娱乐游戏活动都称为艺术,却能够把艺术确定为娱乐游戏的组成部分,确认为娱乐游戏活动的一种方式,这在逻辑上是不会有问题的,也似乎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然而,对于人类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确地称为艺术,又把其余的哪些明确地称为不是艺术呢?目前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回答。

但是,问题还远不止于此。

如,对于画画这种娱乐游戏活动,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能够称其为艺术。

然而,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画画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同样都是画画,老画家的绘画就能够称为艺术,这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随便一个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赞同的。

只有当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才会称其为艺术。

那么,小孩子的“信手涂鸦”的水平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称为艺术呢?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据说美国的一只黑猩猩会“作画”,人们给它纸和笔,它能够“饶有兴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画”来。

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画”也称为艺术,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赞同了。

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呢?或者说,从理论上讲,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全部艺术实践证明的一条真理。

栖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3、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全部艺术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

一、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

我们走进艺术的园地,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

当我们展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当年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

我们看到那人群熙攘的街市和跨河的拱桥,各种店铺和摊贩,挑担、拉车的劳动者和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河上行驶和停靠的大木船等等。

从这里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能有所了解和认识。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壁画,是迄今为此所发现的最早的艺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从越来越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如战国时期青铜装饰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人物画等等,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产以及劳动人民和贵族阶级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这些作品,不仅是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列宁说:“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反映生活是艺术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不具备这个本质特征的艺术作品。

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

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不会出现反映这次革命的《马赛曲》;没有无产阶级保卫巴黎公社的浴血战斗,就不会产生《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则只能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热潮中诞生。

这些伟大的歌曲,都是现实生活中伟大斗争的产物。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都是生活提供给他的。

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从艺术实践中深深感到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生活的。

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肯定。

但是,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又不等于实际生活。

由于人的主观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从生活到艺术,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搬移,而是要经过人的头脑和加工制作,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首先表现为艺术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一个艺术家进行创作,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实际生活进行纯客观的模拟,而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对生活原料进行选择、提炼,以至加工、改造,并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意愿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等。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于生活中的自然形式进行符合一定艺术表现规律的改造。

中国戏曲谚语中说:“不像不成戏,太象不是艺。

”中国画家强调绘画中的形象对于实际对象来说,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是指艺术形象,“似”是指生活现象。

着重说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而高于生活真实。

要求艺术家在表现生活时强调“不似之似”,也就是高于生活的“似”。

总之,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需要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但是,艺术创作的主观能动作用,归根到底,应当体现在艺术地认识生活与表现生活之中。

如果不顾实际生活,否定客观世界的价值,把艺术作为一种纯主观的表现,那就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我们决不能把艺术创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与主观能动性混为一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艺术家对于自然有意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这就是说,在艺术反映生活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忠实于生活是统一的。

只有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作品。

割裂主观与客观之间联系,排拆任何一方,都将影响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二、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艺术和社会科学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同时,它们又都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并且都要求反映生活的本质。

这些都是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点。

但是,艺术又有它不同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地方,这区别首先在于它们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社会生活。

社会科学是用抽象的概念反映生活,而艺术则是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

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

对于艺术形象,有人曾以为形象就是人和物的外貌。

其实艺术形象并不就是人和物的具象,甚至有时根本就没有人和物的具象。

艺术形象是比较广泛、多采的。

不仅有人物形象,而且一片动人的自然景色,一段欢乐或哀伤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也都是艺术形象。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所表现的压抑、痛苦、忧郁、希望、挣扎、激愤、斗争、挫折,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全部乐曲所反映的作者的遭遇和反复体验过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音乐形象,也是艺术形象,虽然它诉诸于听觉和想象,不同于绘画、雕塑中的人物形象。

艺术创作和科学创作都需要概括。

它们的区别在于:科学概括最后总归结为抽象的结论,直接把本质指给读者看:而艺术的概括则始终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别对象身上,通过个别表现一般。

科学家研究马,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马的形态和生理机能,概括出马发育、成长、繁殖的规律:而徐悲鸿画的马,却是经过画家的选择、概括、创造,把自然形态中的许多马的特点,集中到个别马的形象之中,使这个别的马的形象比较充分地表现出马的本质特征,并借此表达画家对生活的审美评价。

经过画家运用艺术概括方法创造出来的形象,仍然保持着具体可感的形式,但这已经不是生活中原来的形象了。

可见,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是构成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特性,二者是浑然一体,有机地结合在形象身上的。

只有具体可感性,没有具体概括性,形象就将变成对生活原型的直接摹写;只有概括性,没有具体可感性,那就变成科学的抽象,形象就不复存在。

完美的艺术形象,应该力求做到可感性和概括性二者的统一。

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提出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西方文论家的视线。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呢?无论是文学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等等……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

作为“流”的艺术创作,其源泉乃是现实生活。

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的生活元素,艺术创作是艺术这真实情感的有意识表现,这就决定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

本文将从艺术怎样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为艺术源自于生活取决与生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

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世界中的人物殉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人不能孤立的活在真空里.生来就是在社会中存在,受的是社会教育,感受的社会生活,无论怎么样的想象也不能超越你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孤立存在与社会之上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艺术家是人,所以他也只能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和观念,所以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