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策略《化学反应原理》是选修模块的必考内容,与直观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同,化学反应原理重在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对考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是很多考生备考时的难点模块。
本文将尝试分析反应原理模块的命题规律与热点问题,并对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掌握考纲要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对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要求为:(5)化学反应与能量①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②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⑤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
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⑦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⑧了解原电池盒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①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③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④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⑤了解溶液pH的定义。
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
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⑥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⑦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⑧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从考试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反应原理模块的一般要求为:了解概念(深刻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外延)——掌握规律性内容并能应用规律解释现象——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即在考试中,该模块将以核心概念为基石,以计算、叙述等多种形式考查考生对于化学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及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的意图尤为明显。
二、了解热门考点为帮助考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命题趋势,笔者统计了全国新课标Ⅱ卷近三年对该模块的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
命题特点分析:1.在高考中,往往有1~2道选择题为反应原理模块内容。
多考查为原电池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原电池主要侧重于新型电池的反应原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涉及滴定曲线、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离平衡或水解平衡的移动等。
总体来说,考查内容相对固定,综合性不强,只要能够准确掌握相关原理,难度相对较低。
2.主观题部分,往往考查反应原理的综合应用,将反应热、电化学、化学平衡的等问题放在一个大的情境下综合考查,综合性很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但分解来看,依然是“拼盘”的形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热门考点主要有△H计算、盖斯定律、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图象、平衡常数计算、化学电源等等。
想要成功解答此类问题,考生一定要冷静细心,能够从题中挖掘信息,读懂其考查的方向和知识点,迅速转变思维,并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叙述的规范性。
3.从分值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依然是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考查的重点内容,而每年的考查形式均以平衡图象作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内容上来看,平衡移动原理与化学平衡计算是核心考点。
4.从题目内容上来看,近几年反应原理与元素化合物考查题目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尤其是电化学、盐类水解的应用、Ksp计算等内容已经渗入到了元素化合物甚至化学实验的考查当中,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现象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并可以上升为理性思维的。
这也要求学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复习中就要重视反应原理,依据原理去记忆、解释甚至推测化学反应,不能割裂元素化合物与反应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明晰复习策略1.模块复习,强化核心知识(1)化学反应与热能模块明确反应热的含义,重点训练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计算及盖斯定律。
例【2016四川卷11节选】(5)工业上常用磷精矿[Ca5(PO4)3F]和硫酸反应制备磷酸。
已知25℃,101kPa时:CaO(s)+H2SO4(l)=CaSO4(s)+H2O(l) ΔH=-271kJ/mol5 CaO(s)+3H3PO4(l)+HF(g)= Ca5(PO4)3F (s)+5H2O(l) ΔH=-937kJ/mol则Ca5(PO4)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①×5-②得Ca5(PO4)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a5(PO4)3F (s)+ 5H2SO4(l)=5CaSO4(s) +H3PO4(l)+HF(g) ΔH =-418kJ/mol 。
【试题点睛】:本小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盖斯定律的应用。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同时注意△H的正负。
(2)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模块这一模块是反应原理部分考查的重点,应透彻理解正逆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关系,以平衡常数为核心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强化化学平衡的计算及对化学平衡图象的阅读能力。
例【2016新课标Ⅱ27】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3H6(g)+NH3(g)+ 3/2O2(g)=C3H3N(g)+3H2O(g) ΔH=-515kJ/mol①C3H6(g)+ O2(g)=C3H4O(g)+H2O(g) ΔH=-353kJ/mol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温度为460℃。
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A.催化剂活性降低B.平衡常数变大C.副反应增多D.反应活化能增大(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
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约为________。
【答案】(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降低温度降低压强催化剂(2)不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3)1 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 1:7.5:1【解析】(1)因为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所以热力学趋势大;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
(2)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反应刚开始进行,尚未达到平衡状态,460℃以前是建立平衡的过程,所以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A .催化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活性较高,若温度过高,活性降低,正确;B .平衡常数变大,对产率的影响是提高产率才对,错误;C .根据题意,副产物有丙烯醛,副反应增多导致产率下降,正确;D .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不影响平衡,错误;答案选AC 。
(3)根据图像可知,当n (氨)/n (丙烯)约为1时,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根据化学反应C 3H 6(g)+NH 3(g)+ 3/2O 2(g)=C 3H 3N(g)+3H 2O(g),氨气、氧气、丙烯按1:1.5:1的体积比加入反应达到最佳状态,而空气中氧气约占20%,所以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约为1:7.5:1。
【考点定位】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图像的分析与判断,化学计算等知识。
【试题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图像的分析与判断,化学计算等知识。
该题是对化学平衡的集中考查,涉及的知识点不多,解题的关键点是看懂图像的含义,看图像时:①一看面: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②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③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然后根据图象中呈现的关系、题给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做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答。
(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模块认识到弱电解质微弱电离的特点,分析等浓度(或pH 之和等于14)的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情况,分析向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及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熟练掌握三个守恒关系的书写。
强化盐类水解的应用及Ksp 的计算。
例【2016年新课标Ⅰ12】298 K 时,在20.0 mL 0.10 mol 1L -⋅1L -⋅氨水中滴入0.10 mol 1L -⋅1L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0.10 mol 1L -⋅1L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 .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 .M 点处的溶液中c(NH 4+)=c(Cl -)=c(H +)=c(OH -)D .N 点处的溶液中pH <12【答案】D【解析】A.把盐酸滴加到氨水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H4Cl,呈酸性,故应选择甲基橙做指示剂;B.如果二者恰好反应,则会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NH4+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因此M点pH=7,则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小于20.0 mL,错误;C.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NH4+)+ c(H+)=c(Cl-)+c(OH-)。
由于M点处的溶液显中性,c(H+)=c(OH-),所以c(NH4+)=c(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