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载体与软载体:媒介属于依托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的“硬载体”,而体裁或话语形式则是由不同表意符号按一定的表达规律组成的“软载体”。
2、新闻评论的发端: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发端于印刷媒介——近、现代报刊。
3、什么是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形诸各自表义符号,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4、新闻评论的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以及体裁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适应媒介、受众的需求和媒介各自的符号系统。
5、消息与通讯:消息视时效为生命,通讯则更讲究寓时效于新闻根据之中。
6、什么是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迅速的手段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宣传文体。
7、新闻评论同其他论说体裁的区别:(1)始终把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或话语形式来考察;(2)着重揭示它之所以是“这种体裁”的基本特征;(3)客观地考察它与当代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
8、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与直接针对性的统一。
9、时效性的两个侧面:时间与时机,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注重相对时间。
10、新闻评论中时间的概念:尽可能地缩短新闻作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新闻实际的发展变化。
11、新闻评论中时机的概念: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的快慢,在关键时刻,受众最需要新闻评论为其释疑解惑的时候发表评论作品。
1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特点:(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论说对象的看法;(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13、新闻评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4、什么是编者按: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
一般在新闻稿件的后面加上的编者按是编辑根据新闻内容,发表的自己的观点或者报社的观点。
15、编者按的分类:介绍性编者按、评论性编者按、综合性编者按16、新闻评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1)论点是对新闻事实所表达的观点或者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2)论点和论据虽然都是有形的,但是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却判然有别,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点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论据则不论事实或者理由都是出于作者之外的客观存在,都是具体的,甚至生活、形象的陈述;(3)三要素是构成新闻评论的必然要素,论点是新闻评论的中枢神经,处于支配地位,但也依赖于论据和论证;如果没有富于说服力的论据和恰当而严密的论证支持,再中肯的论点也苍白无力。
反之,论据一旦脱离论点,论证一旦背离论点和论据固有的逻辑联系,则可能弄巧成拙,自相矛盾。
17、新闻评论政论性的核心: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他论说文的特点,也是新闻评论政论性的核心。
18、新闻评论政论性核心形成的原因:(1)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中的政论体裁,只有坚持政论体裁观察、分析事物的共同视角,才能形成完善的体裁特征,也才能与其他论说体裁相区别。
18、新闻评论政论性核心形成的原因:(2)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体裁决定它必须擅于以政治角度辨析事物,从论述中体现鲜明的倾向性;(3)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受众的,它所论述的问题与分析的现象是广大受众需要关心或需要引起受众关心的问题和现象。
19、什么是评论对象的特定性: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这就是所谓的新闻评论的特定性。
20、新闻性的意义:根据宏观实际的需要,就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迅速及时地阐述中肯的见解,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21、新闻评论与一般政论文的区别:是否具有新闻性。
22、扒粪运动:19世纪下半叶,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的经济巨头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23、政论性特征的作用:(1)政论性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评论的内容表达,包括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2)政论性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
(3)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的所有表现,都根源于政论性这一基本特征。
24、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25、论点的基本要求:正确、鲜明、中肯26、编者按的写作应该注意什么:(1)要进行概括和提炼。
(2)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3)明快犀利,讲究分寸。
(4)新闻评论三要素一应俱全。
27、论据的分类:理论性论据包括观点、看法、社会准则;事实性论据包括典型事例、概括性数据、历史事实。
28、论据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联系:(1)材料本身蕴含着可证明和说明论点的素质;(2)材料的总和能够给论据提供充分的支持;(3)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符合事物的客观逻辑。
29、论证包括什么:证实和证伪。
30、新闻评论常用的论证方式:按照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划分一类是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按照论证时所运用的逻辑脱离方式一类是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31、论证方法是什么划分的:论据的材料的性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与论证的推理方法(演绎法、归纳法、选言法、发证法)。
32、新闻评论的分类:署名评论与不署名萍评论,不署名评论又可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和编者按。
33、不署名评论类型的划分原则:按照所论述的论题的重要程度划分。
34、评论规格:反应评论主体对于论题重要性的判断,也关系着评论的签发权,实际上是评论工作规范包括评论体制是否健全的具体标志。
35、不署名评论:意味着以编辑部的意义表达意见和看法。
36、署名评论: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表达意见的评论类型,目前主要有记者述评和署名短论两种。
37、电子媒介的听众与观众的基本情况:(1)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2)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3)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4)多数听众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5)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边读边听。
38、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1)“短”指短小精悍,文章篇幅短并且言之有物。
(2)“浅”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3)“软”指轻松、风趣。
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39、广播评论的特点:快捷,制作简单、传输迅速,长于时效;浅显,语言通俗、表述浅显、易于听知;平易,态度平等、语气平和、长于交流;生动,信息丰富、个性表达、声情并茂。
40、广播评论的形式:谈话体评论(包括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
41、什么是广播谈话:广播谈话,也称广播漫谈、广播杂谈、广播对话。
最早是一种“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与分析问题,以聊天或交谈的手法,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在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中分析议论,以求得较佳的传播效果。
42、广播谈话的构成:(1)口播式:漫谈式与对话式;(2)即兴式:访谈式和论坛式(3)录播式与直播式43、漫谈式广播谈话:采用谈话的写法和口吻,在播音员播报评论稿件的过程中,营造一种与听众进行拟态交流的氛围。
44、对话式广播谈话:变一人口播为两人对播,消除了一人口播的单调感,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
45、访谈式广播谈话:由主持人(或记者)与谈话对象就某一事件或问题,以面对面或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的,以了解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节目。
46、广播谈话的灵魂:类交流。
47、什么是类交流:作为谈话体评论,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或沟通,仿佛直接面对着观众、说服他们接受某种间接和主张,回答他们的疑难,或者与他们商讨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交流”。
48、论坛式广播谈话:由两位以上的嘉宾直接参与,在交流与讨论中对事物或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展开讨论或论辩的谈话类评论。
49、评论员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播讲的评论,是与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
50、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特征:新闻性——时宜性;政论性——新闻的力量在于摆出事实,评论的力量在于讲出道理;群众性——热点、焦点问题。
51、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形态:一种就是以谈话节目形态出现的电视评论节目,我们可称之为谈话类电视评论;另一种是新闻述评形式出现的电视评论节目,我们可称之为电视述评。
52、电视述评:电视述评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融叙述与评论于一体,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
《60分钟》《焦点访谈》等。
54、常规报道形式:“新闻+评论”。
论是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在重要新闻报道之后配发“本台短评”已成常态,直接表明媒体的态度和观点;出镜记者的现场评述与现场报道密不可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进一步融合;连线类新闻时评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客观上增加了新闻评论的播出频率。
新改版的《新闻联播》,就引进了独立评论员环节。
55、选题的含义: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论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
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56、立论的含义: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
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57、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选题和立论。
58、表达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论述和说理。
59、选题和立论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1)就评论写作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
就是说选题和立论是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关键性程序,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成败。
(2)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如果选篇立论不切实际,论述和说理再好也是徒劳无益的。
(3)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60、新闻评论论题的来源:(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政策精神。
这些不仅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助于选题和立论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人们的重视。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