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宁波市北仑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宁波市北仑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我国将形成5个规模化、集约化、 现代化的港口群体
北 仑
强化群体内综合性、大型港口的 主体作用,并在主要货类的运输 上,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 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及物流、 陆岛滚装、旅客运输等八大运输 系统。
《规划》明确了各港口群内起重 要作用的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 体地位,突出了规划和建设的重 点,增强港口群为腹地经济服务 的能力。
3小时交通圈
宁波-舟山港将凸现 龙头作用,将发展成为“三 大基地”:大型集装箱运输 为主的物流基地,能源、 原材料、粮食等大宗物资 中转储备基地,大型临港 工业基地。
1小时交通圈 2小时交通圈
浙江省港口资源将形成 为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 化为中心,以温台港口、 浙北港口为两翼的浙江省 沿海港口布局体系。
职能 分工 1、集装箱:大连、天津、青岛港为干线港,其他港口为支线港 2、石油、天然气等大宗散货: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唐山、青岛、 日照、烟台港为主,锦州、威海港为辅 3、陆岛滚装、旅客运输及商品中转:以大连、天津、青岛、烟台、威海港 为主 1、集装箱:上海、宁波、苏州港为干线港,南京、南通、镇江、连云港、 嘉兴、温州、台州港等为支线港 2、石油、天然气:上海、南通、宁波、舟山港为主,南京港等为辅 3、铁矿石、煤炭:宁波、舟山、连云港为主,上海、苏州、南通、镇江、 南京港等为辅 4、旅客中转、商品汽车:以上海、南京港为主 5、陆岛滚装运输:以宁波、舟山、温州港为主
2、长三角及浙江省
《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确定了“四大定 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 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 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地区要重点抓好 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 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至十项工作 的首位。长三角的发展定位已由之前的“全球制 造业中心”转为以服务业发展体系为主。 目前,上海在这个网络中承担最重要的核心功 能,其他城市如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 等则根据其承担的具体功能和辐射范围的影响而 成为次级中心。 宁波的6大功能定位
在全球经济垂直分工中,北仑其 城市地位和产业层次已经逐渐从以劳 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环节为主,向 “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 含量、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和产业环节 的方向转变。 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先后引进 了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的石化、钢铁、 电力、交通、造纸等一批重大项目, 依托北仑港,基本确立了临港大工业 产业体系,呈现产业关系的重构的特 点:化工、汽车、专用设备制造业迅 速发展,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继进入投产高峰期。
宁波一舟山港面对激烈的国 际竞争联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通 过双枢纽港(双核)模式将各自优 势互补,形成合力,打破基于地区 利益所导致的市场分割和市场封锁, 才能积极地为组合港创造足够的市 场空间和市场容量。
2006年11月22日,浙江省政 府正式公布实施了《浙江省沿海港 口布局规划》,规划浙江沿海港口 将呈现以宁波-舟山港、温州港为 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 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规划研究》研讨会 各位专家和领导
宁波市北仑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10月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 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北仑新区从“诞生”之初,就在“期 望”与“厚爱”的浸浴中不断成长。
仿佛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尽管困难 不断涌现,但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成绩” 与“荣誉”足以令人惊叹。
(北部湾经济区)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对各港群的功能限定
港口群 体 环渤海 地区港 口群
服务 地区 北方沿海和内 陆地区
分区 组成 辽宁沿海 津冀沿海 山东沿海
主要 港口 大连、营口 天津、秦皇 岛 青岛、烟台、 日照 上海、宁波、 连云港
次要 港口 丹东、锦州 唐山、黄骅 威海 舟山、温州、 南京、镇江、 南通、苏州 等
按照国际惯例,枢纽 港要求有40%的国际货 物中转率
转口是未 来发展的 保证
资料显示,目前由宁波一舟山港进出的集装箱,来自浙 江省的占85%以上,宁波一舟山港要开拓腹地,构建国际、 国内多式联运体系。
北仑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该地在经济结构 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提出了新要求,关键是尽 快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未来的国 际竞争中争一席之地,进一步提高自身在全球体系 中的地位,同时发展港口特色的服务业。 北仑城市发展面临对历史性的转型机遇,北仑 有必要主动调整其区域战略,借市场经济之潮流, 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主动参与区域结构调整, 以网络城市的面貌,以区域整体的优势,参与全球 竞争。
珠江三 角洲地 区港口 群
广州、深圳、 珠海、汕头
西南沿 海地区 港口群
西部地区和海 南省
由粤西、广 西沿海和海 南省的港口 组成
湛江、防城、 海口
全国城镇体系结构
北仑
现实:宁波——舟山港的腹地包括了7省2市,2006年GDP占全国的40.8%; ——目前主要货源都来自腹地,国际转口比例低; 要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单依靠腹地的货源是不够的; ——加大国际中转量,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要达到1500万标箱;
长江三 角洲地 区港口 群
长江三角洲及 长江沿线地区
东南沿 海地区 港口群
福建省和江西 等内陆省份、 满足对台“三 通”的需要 华南、西南部 分地区 由粤东和珠 江三角洲地 区港口组成
厦门、福州
泉州、莆田、 1、集装箱:厦门港为干线港,福州、泉州、莆田、漳州港为支线港 漳州、宁德 2、石油、天然气:以泉州港为主 3、粮食:福洲、厦门、莆田港 4、旅客中转:厦门港 5、陆岛滚装运输:宁德、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港 汕尾、惠州、 1、集装箱:深圳、广州港为干线港,汕头、惠州、虎门、珠海、中山、茂 虎门、茂名、 名、阳江港为支线港 阳江等 2、石油、天然气:由广州、深圳、珠海、惠州、茂名、虎门港等港口组成 3、铁矿石:以广州、珠海港为主 4、粮食、商品汽车:以广州、深圳港为主 5、旅客中转、邮轮运输:以深圳、广州、珠海等港口为主 北海、钦州、 1、集装箱: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线港,北海、钦州、洋浦、三亚港等 洋浦、八所、 为支线港 三亚等 2、石油、天然气:湛江、海口、洋浦、广西沿海等港口组成 3、矿石:湛江、防城、八所等港口组成 4、粮食:湛江、防城等港口组成 5、旅客中转、邮轮运输:湛江、海口、三亚港等为主
北仑区现实的优 势,如何在竞争与 困境中持续保持下 去???
前言
2006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研究在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对 北仑区的区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的远景(2030年 以远)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能性进行规 划探讨,以期为下一步法定规划的编制提供参 考。
受北仑区规划局委托,由浙江省院和宁波 市院两院组成的规划项目组,于2007年 7月开 始了本项目的现状调研与分析工作, 8月30日 就规划的初步思路向有关领导做了汇报于沟通; 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与深化,分别于07年10月22 日、12月4日和08年3月21日、4月16日向北仑 区规划分局及市、区相关部门做了汇报与沟通, 4月 24日又专门向宁波市规划局领导进行了汇 报与沟通, 2008年 6月11日在小港向区人大、 政协汇报,6月18日在区政府大楼向区常委扩 大会议汇报 。历次会议在规划的深化、规划 与现实发展的结合性等方面提了许多宝贵的意 见与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经过进一步 的修改完善,提交本次成果,请审议。
北仑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 将更紧密,在中国经济版 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1、全球与全国
东北亚:枢纽港地位争夺激烈
全球经济趋向于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每个城市依据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协调控制网络的能力, 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城市从空间上形成三个等级构成的世界城市等级体系:最高一层是全球性的管 理中心;次一级为地区性的金融、管理和服务中心;第三级是一些以制造业为主,从事生产和装配 的城市。 纵观国家以及沿海城市的发展,港口的竞争从未停止过。随着世界新贸易格局的形成,以及类 似于美国次贷危机之类的源于市场的系统性影响,必须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与危机在国际竞争中予 以关注。
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 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亚太地 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 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 先进制造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国 际港口物流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最佳宜居 宜业城市; 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城市。
对北仑而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在长三角范围内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协 作关系。必须认识到 在合作中寻找竞争的优势,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优势, 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保持活力。
主要内容
一、重新审视区域背景
二、面临的现实与问题
三、相关理论与案例 四、空间发展战略与布局 五、城市综合交通 六、港口发展与布局
七、重大资源保护与开发
八、重要基础设施廊道的控制 九、相关措施与建议
一、重新审视区域背景
(一)宏观区域背景
北仑,作为宁波现代化国际 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飞速发 展,已经成为一个集内河港、河 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 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
北仑
产业转移
腹地支持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贸 易发展速度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 海上贸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而港口及港口城市,正 逐渐成为引领所在区域经济加入经济全 球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代表。 2007年货物吞吐 量突破3.44亿吨,集 装箱达到934.97万标 准箱。 新的全球化浪潮已经改变 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框架,随 着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制 造业产品开始从发展中国家 流向发达国家,工业原料则 开始从部分发展中国家,流 向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