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内容提要: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
但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成为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德育因素德育渗透数学素质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这说明,做为一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与教材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因此,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
1 、紧抓教材内容,进行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
例如:一年级教学“ 准备课”、“ 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我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时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因结的教育。
教学圆周率时,我又向学生介绍这一数据是我国南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第一个推算出来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确定的七位数为圆周率数据,比西方国家早了近三百年的时间。
通过这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数学课不同于语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思想教育点,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 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的全过程中,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如在教学一年级“方向与位置——前后”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六个小朋友排队卖进入卡钉车赛场的票。
华华排在第二位,这时我请学生说出华华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忽然华华的好朋友闹闹气喘虚虚的跑来。
他说他是赛场的小记者,马上就要迟到了。
请求站在华华的前面。
华华答应了闹闹的请求,同时她自觉的站到了队伍的最后。
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华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她前面有几个人了,其他人变了吗?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小小的改变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华华是个爱帮助人、热心又守秩序的好孩子。
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时,我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家的钱是怎么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钱币是劳动换来的。
体会到爱护人民币就是对父母劳动的尊重,不乱花钱的就对父母劳动的珍惜。
二、挖掘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启蒙,渗透教育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 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形、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
以“10以内数”的概念教学为例,为了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我采用电教手段,配上儿童最为喜欢的故事来揭开数字之谜。
首先显示一幅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打猎的画面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几万年前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以原始方法计数的情境,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在很早很早以前,咱们的祖先靠打猎、放牧为生,他们为了知道自己捕了多少野兽,放了多少牲口……想出了好多好多得法子,我边讲边演示用石子……绳子打结、刀刻木头计数的原始方法,让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再展示书的符号演变,抽象、统一过程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数字到抽象符号表示数的大概过程,初步具有了数的感性认识.再此基础上就可顺理成章的进入“1——10数的认识”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基数、序数及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与减法等概念,完成10以内数概念从感性道理性的认识过程。
2、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矛盾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核心观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
如加与减,乘法与除法,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
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
教学时我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得实施六项策略,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让课堂真正成为育人主渠道后沙峪中心小学曲丽华在全社会期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今天,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利统一,达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落实与渗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校实施以下六种策略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工作。
一、重视一个“研”。
任何一项工作只有扎实地去研究,去思考,才会做好,才能落到实处,有的放矢。
为此,我们建立了教研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制度,每学期初各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认真研究教材,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制定出本组一学期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方案。
然后在实施中每两周进行一次反馈研讨,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具体解决办法,主要从渗透的结合点方法、渗透力度等进行研讨。
如:三年级教研组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中要渗透合作教育,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很好,于是他们在教研组中进行了研讨,得到结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激励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式过程手受到教育,渗透才能恰到好处。
二、强调一个“情”。
当前课程改革中有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即课程”。
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制定《教师课堂行为要求》,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以此来保障教师用真情给学生上课,用真情感染学生。
如张岩老师在上品德课《请让我来帮助你》一课时,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介绍我校付君帮助残疾学生的真实故事,并把自己写给付君家长的信念给同学听,用真情打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产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就会更合谐美好地共鸣。
三、抓住一个“本”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以教材内容为本,为切入口,不能外加一勺油,从中挖掘和引导学生理解德育放面的内涵与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中明确提出了德育方面的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要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站在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来处理与组织教材内容,不要就事论事。
如在学习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时,杨晓霞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感受大草原的美,同时让学生看到已被荒漠侵蚀的草原图,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只有我们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美赏赐给我们。
使得渗透不浮在表层,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体现一个“细”《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都拜读过,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
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在细上下功夫,要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
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每一个细小环节都注意引导学生有好习惯,懂得真、善、美。
如美术教师王亚欧在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从构图的位置安排,课上学具摆放,图画中涮笔水倒哪,每一个环节进行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落实一个“实”德育渗透关键是要真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行为中发生作用,并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学生的“文化——心理”。
让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落在实处,不做表面文章,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解决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
如在科学课上张老师分析食物成份时,巧妙地将合理饮食与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到健康教育,实实在在的渗透使学生受益匪浅。
六、凸显一个“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科渗透德育中也要重视“润”只有“润物无声”才能达到教者有意,教育无痕的效果,这也是德育渗透中较有难度的一点,他需要教师熟练把握教材,准确把握学生,恰当地找到文道的结合点,使之达到润的效果。
如:孙凤敏老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位置顺序时,从课间操排队讲起,既使学生掌握了位置顺序,又将集体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有机结合。
德育渗透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几个学期就能解决的,他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实践、研究、总结,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只要每个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去做,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就无庸言,一代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健康成长。
激励教育——小学德育的新探索一、关注德育发展,主动德育革新千百年来,德育一直是兴国安邦的大计。
纵观历史,从孔子的《论语》,到流传千载的三字经。
道德文章,修身养性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放眼国际,各国教育不断改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非但没有被削弱或遗忘,反而备受瞩目,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由雅克·德洛克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德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指出“在本报告准备之时,正是人类面临着由战争、犯罪、贫困所造成的种种不幸,而在过去的老路和另择新路之间彷徨的时候,让我们向人们提供另一条路。
这条路将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
”报告表明,世界教育关注德育的发展。
一方面是德育的发展备受关注,但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现实德育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在我国,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以及长期沿袭下来的权威主义,使认知主义的德育教育仍然十分流行,儿童的多元价值取向、儿童主体的德育力量,儿童德育的实践特征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