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
第四章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
第1节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序
引入课程:1.蜗牛的壳;2.工作体会;(得出结果:找工作靠自己!)案例分析(P79)
请同学们思考,这位同学求职最终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主动择业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进入大众化就业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择业。
每一位毕业生在选择自己职业的问题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面对众多的岗位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就需要了解有关择业程序、择业决策和择业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求职择业前了解一下主管部门的工作程序、毕业生自身的择业程序以及考研、留学、创业的基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建议:广州市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负责人王世华说,其实大家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焦急。虽然说形势不容乐观,但本科生最终要找份工作还是不成问题的,目前整个明年毕业生招聘供需见面会才刚刚开始,而许多用人单位还在做明年的招聘计划,大量机会还在后头。
案例5:
晓丽是2002届的会计专科毕业生,现在仍待业在家。今年的招聘会陆续开始后,她听了不仅没有多大的兴奋,甚至十分恐惧。她从去年开始经过几次面试失败之后,就一直不敢找工作了,很害怕招聘者那挑剔的眼光。
早就业早获经验,胜于空等
分析&建议: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创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尽快就业上岗,早上岗早获经验,哪怕是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起码积累了社会经验。先上岗再调整心态、先上岗再继续充电。工作经验比几张证书是更好的筹码。
案例2:
学电子的阿峰对自己的求职目标倒是挺明确的,工作地点:广州或深圳,工作单位:跨国企业或知名大型企业,薪水:3000元以上。他自己条件不算太好,能否达到这求职理想自己也没有完全的把握。
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的讨论中,以下的5个案例可看课堂的时间来定讲几个。
案例4:
企业管理专业的小谢告诉记者,那天混进在华师大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中看了看,发现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兴趣好像都不大,原来以为自己成绩不错,但几次面试初试的时候就被涮了下来,现在晚上躺在床上常焦急得睡不着觉。
从容应对,摈弃焦虑
教案
授课内容
批注
第四章求职资料的准备(2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使同学们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度,做好求职准备;掌握求职信、个人简历的撰写以及求职资料的制作。
【重点难点】
个人简历的撰写
【教学内容】
1.求职信的撰写
2.个人简历的撰写
3.求职资料的制作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案例3:
某高校中文系的小吴说:“我原来就知道努力读书,考试考个高分,现在好像忽然就要毕业了,我们中文系是万金油专业,好像去哪个单位都可以,但自己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了解自己,规划未来
分析&建议:暨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恬说,其实像小吴这样对前途茫然不知所措的毕业生还不在少数。她劝告,毕业生们首先要了解自己,认真地发掘一下自己的真正兴趣和特长,清楚自己最希望从事哪些工作,然后在求职时才会更有目的性,而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毕业生最好还接受一次人才测评,然后让专家分析他的专长,指出最适合的就业范围并给予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有透彻了解后,对未来也就有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7.回避心理
盲目考研只为缓解就业压力;毕业待业,领低保金度日;不愿找工作,啃老族;校漂一族等。
心态问题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障碍。那么具体有哪些心态和行为需要调整?怎样去除心障、放下包袱,在跨入社会的第一步时走稳走好,争取一个好的就业开端并获得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
案例1:
小洪在2002年7月毕业后,由于没找到理想工作,便向学校申请了暂缓就业,虽然就业指导部门老师劝尽快就业,但他决心已定。8、9月份,他到全国各地旅游了一圈,说是为了散散心。10月份起报读了个英语班,考了一个商务英语的资格证书。现在新一轮招聘会开始,他到现场却发现并不太受欢迎,招聘单位常常会问他为什么今年没就业?
为了更好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让用人单位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自己,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求职材料准备,并正确的利用这些材料向用人单位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推荐自己。毕业生求职材料主要包括:毕业生推荐表、个人简历、自荐信、成绩单、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一)自荐信、(求职信)目的是要引起顾客(雇主)兴趣,达到成功推销之效果。在未曾正式与雇主接触之前,这封信就是你们之间的媒体,雇主只有透过它,来对你作出评估,所以求职信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面试机会的有无。
⑤千文一面,特色、特点不突出
⑥对薪水要求不当
⑦对单位情况一无所知
3.要求
格式规范,言简意赅,1000字以内。可打印,也可手写(字是门面)。
称谓:一般用尊敬的XX先生、XX女士,或称职位XX部长、处长,或向部门自荐,如XX人力资源部、人事处等。
正文:按“1”中介绍的内容分层次介绍。
结尾:礼节性的结束语,书面语,敬语,但也不要过于拘泥。
现场提问:“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个好学历不如有个好爸爸”学生的看法?
5.自卑心理
过高估计就业压力,过低评价自己;听天由命,消极心态;受所学专业、学校的影响,定位过低;求职屡次受挫,产生自卑心理
6.攀比系;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与同学比较来判断工作的好坏;面子心理作祟
1、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机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全国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部门是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的有关部门分管本地区、本部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等学校和各用人单位负责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宜和接收安置毕业生事宜。
政府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大致分五步:
脚踏实地,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分析&建议:华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王政忠老师说,其实这几年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年前本科生还供不应求,现在供需基本平衡,某些专业还有较大的就业压力。一个毕业生有自信有勇气是好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味的高标准定位,盲目性太强了,把自己框死在狭窄的就业范围中也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脚踏实地,把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十分重要。
小结:求职心态
a.我还不知道以后选择什麼职业好,我觉得目前也还不需要去想这个,等以后再说
(迷失方向型)12.46%
b.我曾经对将来应选择何种职业感到困惑,但经过一段日子的探索,我現在已肯定未來的职业方向(自主決定型)44.27%
c.我沒有经历过困惑无法決定的阶段,可能会照著亲友或师长的期待去发展
(他主決定型)6.27%
2就业信息的筛选: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选择、对有关信息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3)做好资料及心理准备
(4)应聘和签约
(5)离校与报到
第2节求职择业的准备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做好一切准备,才能保证成功。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求职择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惑、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使我们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以让我们在择业之后顺利适应职业及环境。因此,我们通过了解择业心态,掌握基本的特征和规律,分析与提示择业心态的成因,再进行客观正确的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
3.依赖心理
缺乏独立意识,在择业时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过度依赖别人意见;过度依赖社会关系就业;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个好学历不如有个好爸爸”?
4.自负心理
没有更新观念,仍然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天之骄子”,在某种意义上是“特权”阶层;重点大学、热门专业、优秀学生期望值过高;谋求理想的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要求十全十美。(比如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晋升空间、专业对口……)
(四)各高等学校在完成全部教学计划以后,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一般从7月1日开始根据就业方案为毕业生发放报到证,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毕业生报到工作结束后,各级就业管理机构对当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认真地进行总结。
补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某学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某年(18-22)岁人口数]×100%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15%、50%。
落款:自荐人姓名、年、月、日。
(8)安全准备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2003年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2014年的毛入学率为37.5%。
2、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程序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到顺利求职择业还需要“知己知彼”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懂得收集处理就业信息等。
(一)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第一讲时学过)
(二)收集处理就业信息
1获取就业信息渠道: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毕业生就业市场、社会上的传播媒介、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关系、自己刊登求职广告、发求职信、电话联系或亲自拜访、网上求职信息等。
1.内容
①撰写求职信的理由:求职背景、信息来源、你选择单位的理由、对单位的了解程度。
②自我推荐:自己的能力、与职位匹配的程度,你能起什么作用。要真实、不夸大。
③你对职位的理解,岗位的认识,求职动机。
2.常见的问题
①没有注明具体的求职职位
②浮夸、套话、空洞、无所不晓
③过分谦虚
④文字、排版、格式错误,一个错别字影响对你的印象
(一)教育部对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确定年度的就业工作意见。
(二)教育部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向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的生源地区等。
(三)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在每年的11月20日至下一年的二、三月份,采取多种形式召开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和开办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