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病害及防治

茶叶病害及防治

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紫纹羽病茶白星病茶苗白绢病茶芽枯病茶根癌病茶苗立枯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茎枯病茶红根腐病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四、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红锈藻病茶云纹叶枯病地衣和苔藓茶轮斑病茶菟丝子茶赤叶斑病茶树膏药病茶炭疽病茶树枝梢黑点病茶煤病茶枝黑痣病茶网饼病茶胴枯病茶褐色叶斑病茶圆赤星病茶树缺素症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树紫纹羽病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

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

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

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

该菌有两种菌丝。

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

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

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

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

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

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

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

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

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

土壤过干发病也重。

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

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

(2)选用无病苗木。

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

后再栽植。

(3)加强茶园管理。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

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茶苗白绢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茶苗茎基部,初发病时茎基部产生紫褐色条点或条斑,后变为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体,逐渐由茎基部向土表扩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或褐色。

该病造成茶苗皮层软腐,地上部的叶片变黄,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病原Sclerotiμ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Athelia rolfsii(Curiz)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桑树白绢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

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向四周扩展,有的蔓延到邻株;此外还可通过雨水、水流及农具等传播,也可随调运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

该菌生长适温25—35℃,一般6—8月高温雨季利其发生。

土壤粘重、土质偏酸、排水不良茶园易发病,前茬为豆类或与其间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择无病高燥地块种植茶树。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可在植前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每667m2用药1—2.5kg,与细土拌匀,撒在土表后及时耕耙,15天后栽植茶苗,注意防止药害。

(2)选用无病苗木,汰除病苗。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发现病株马上拔除,病穴用0.3%的96%硫酸铜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后,再补栽茶苗。

茶树根癌病症状安徽、浙江、广东等省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根部。

主根、侧根染病初在病部产生浅褐色球状小突起,后扩展为瘤状物,小的似谷粒,大的似蚕豆,多个小瘤聚集一起成大瘤,后期病瘤变为褐色并木质化,表面粗糙,质地坚硬。

扦插苗幼苗染病须根少或不发根,造成苗条植株衰弱或叶片变黄脱落,植株死亡。

病原Agrobacteriμm tμmefaciens(Smith&Townsend)cinn称根癌土壤杆菌,属原核生物界。

病原细菌短杆状,大小l一1.5×0.4一0.8(Ftm),具周生鞭毛1—3根,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白色。

该菌寄主范围广,能侵染300多种植物。

发育适温25—30℃,5l℃经10分钟致死,最适PH7.3。

在10%石灰乳中25分钟即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也可由地下害虫及带菌工具传播。

随病土和病苗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病菌从伤口或切口处侵入皮层组织后生长繁殖。

伤口周围细胞因受病菌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量增生的肿瘤。

生产上苗木有无伤口及切口是该病能否大发生的重要条件。

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壤粘重的苗圃易发病。

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

(2)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未种过茶树的地块建立扦插苗圃。

(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千方百计减少根部伤口。

(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后病穴用1%的96%硫酸铜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消毒,也可浇灌80%抗菌剂402乳剂1000倍液。

茶苗根结线虫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

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

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

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

病原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

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

形态特征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

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称泰晤士根结线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

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

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

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

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

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

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防治方法(1)选择未感染根结线虫病的前茬地建立茶园,必要时先种植高感线虫病的大叶绿豆及绿肥,测定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

(2)种植茶树之前或在苗圃播种前,于行间种植万寿菊、危地马拉草,猪屎豆等,这几种植物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减少田间线虫数量。

(3)认真进行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木,发现病苗,马上处理或销毁。

(4)苗圃的土壤于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部分线虫,必要时把地膜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升到45℃以上效果更好。

(5)药剂处理土壤育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2—5kg,与细土拌匀,施在沟里,后覆土压实,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准使用。

此外还可选用98%一100%棉隆微粒剂,每667m2用5—6kg,撒施或沟施,深约20cm,施药后覆土,间隔15天后松土放气,然后种植茶苗。

茶红根腐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南方茶区受害重。

染病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

一般情况下,病株上萎凋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

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至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木质部无条纹。

根颈处或茎部常有平伏的子实体,也有灵芝状的。

病原Ganoderma applanatμm(Pers.)Pat.称平盖灵芝和Poria hypobrunnea Petch称褐卧孔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褐卧孔菌子实体初为浅黄色,后转红呈蓝灰色,平伏,紧贴在茎部或根颈处,厚3—6mm,边缘白色,较狭,被绒毛。

菌膜暗紫褐色,毡状,厚3mm。

担—子宽棍棒状,大小9一l0.5×4.5—5(μm)。

担孢子大小4—6×3.5—5(Ftm),亚球形至球形或三角形,光滑,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

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

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

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

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

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

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

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

(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

(3)药剂防治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白星病症状又称点星病。

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

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

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

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

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