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欣赏
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
”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
《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
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
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
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
“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
又感到前方任重而道远。
一个“独”字既表达了其求索的孤独、悲壮,又反映出对成功与否十分迷茫的复杂心态。
在第二境中,“不悔”、“憔悴”表达了探索的艰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个“渐”字描写了其探索过程的漫长和为事业、学问而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
第三境中道出了经历了第一、二境的艰辛万苦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顿悟。
“蓦然回首”一词暗示了成功虽是偶然但也是“大事业、大学问者”经过“众里寻他”的磨练后成功的必然。
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成功指明了另一个方向:独到之处常常出人意料,并非一般人认为的灯火辉煌之处。
王国维推崇的这种入门前的茫然、敲门时的执着和入门后的悦然这“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早已超出了诗词范围,他的这个“三种境界”审美体验是对“境界说”的独特思辩,无疑是“境界说”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人间词话》赋予中国美学一些崭新的东西
《人间词话》建立了“境界说”的理论体系,但它的美学价值并非仅局限于这个体系本身的建立,还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前人的视野赋予了一些崭新的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境界”作为美学本质范畴的地位。
他是这样描述“境界”的美学范畴的:“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并强调“有境界,本也。
”有境界成了美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他认为有境界自然也就会有气质、有格律、有神韵。
他在整理书稿最终付印成书时特将此句列为篇首,可见他对“境界”地位的重视。
2、明确提出情感划入境界的对象,并突出一个“真”字。
王国维十分明确地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如果只写“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影”那也仅仅是有境而无意。
“闹”和“弄”成为点睛之笔,“闹”字点出了诗人迎接春天的欢愉的心情;“弄”字露出诗人对于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即使红杏怒放、淡云拂月的景色再美,缺少了情的景终究不能“自成高格,自成名句”。
“情”与“景”是构成王国维“境界”理论的二元素,王国维还十分突出了一个真字。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倡导“真”,成为王国维境界的生命,他提出的真景物、真感情与现实密切相关,较“兴趣”说、“神韵”说容易捉摸,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境界既要反映客观的现实,也要体现主观的情感。
3、归纳出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提出过三种审美意象:“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但“物境”、“情境”和“意境”是三个意象并列,而王国维则更高明一些:“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
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王国维为我们展现了“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意胜于境,还是境胜于意都不是最高的审美意象,“意”和“境”互相融汇、水乳交融、才能形成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审美世界,既境界。
引文注释
【1】胡明著,《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载《文学遗产》,1998年02期[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P294
[张芳/张天曦著,《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
【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本文其它引用《人间词话》词句又未注名出处的均指该版本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4】黄开发著,《王国维的文学功能观及其现代性》,载《江淮论坛》,2000年5期
参考文献
【1】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5】庄子著,周素平/张克平注译,《南华经》,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