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反应,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苦闷忧郁的悲剧人生王国维(18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年代。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序》),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地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为疲惫的心灵讨取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王国维的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王国维曾自叙其早年读书经历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
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
家有书五六箧”。
首卷题诗——戏效季英作口号诗——王国维舟过瞿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cang)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李天桃元自,人间词话00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爱。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金江西抚州)人。
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shi)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自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天长水阔知何处。
【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沉的情致。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趣与《蒹葭》一篇很接近。
但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保存在《诗经・秦风》中的《蒹葭》一诗,以反复咏叹的手法表现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汉儒认为:“《蒹葭》,刺秦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中之“伊人”,指“知周礼之贤人”(《十经注疏・毛诗正义》)。
现代学者大多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王国维在此也不例外。
晏殊词抒与清秋时节伤怀念远之情。
王国维认为,《蒹葭》这首诗情致深沉,晏殊与之相近,只是前者洒脱,后者悲壮。
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溯”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
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
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
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巍峨的高楼之上终于获得了穿透千里万里、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
00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欧阳永叔②)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③(辛幼安④)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ju)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解】①蝶恋花柳永(注:此词王国维自注为欧阳修所作,然而众家选本皆以为柳永词,当是王国维误记,今更正。
)独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生活贫苦,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杆代笔,在沙上写字。
入仕后,欧阳修勇于言事,风节凛然,曾参加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晚年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兼擅。
其词作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感受,另一方面又主动向民歌借鉴学习,不少作品具有清晰的民歌风味。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也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宗师。
③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④辛幼安,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人文武双全,22岁时,自率义军2000余人投入到耿京的抗金队伍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50名骑兵,直入有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绑缚建康处死。
入仕南宋朝廷以后,辛弃疾历经宦海浮沉,然而终于受人猜忌,不被重用,最后郁郁而终。
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中兴为大业、以气节功业自许,为人慷慨磊落,其词作亦豪气纵横,境界雄伟,语言刚健,为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今译】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
但是我竟然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诸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
【赏析】此条是王国维对创业之路、治学之路的理解、阐释。
这里的“境界”是阶段的意思。
所谓“三种境界”,是借用宋词名句来形容后天修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的这段话,鞭辟入里,贴切浑融,其深挚款曲已经不止于词话的范围了,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到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是对成功的创业之路或治学之路的形象描述。
他所强调的是一种献身殉身。
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快。
王国维的话里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003太白①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②,寥寥八字,独有千古。
后世为范文正③之《渔家傲》④、夏英公⑤之《喜迁莺》⑥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注解】①太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众说纷纭,已成千古之谜。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个性狂傲不羁,其诗作飘逸超群,后人以“诗仙”相称。
②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③范文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i)文正。
先世邠(bin)(今陕西邠县)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范仲淹曾经驻守陕西,抗击西夏,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军旅生涯拓展了他的词作内容,他描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其沉郁苍凉的凤阁,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④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夏英公,夏竦(984-1050),字子乔,封为英国公,北宋词人。
⑥喜迁莺夏竦霞散绮,月垂钩。
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茎露。
凤髓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今译】李白纯粹以气象取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八个字,就使万古千秋登高望远的诗人无法再开口吟咏。
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才能够勉强有所继承,只是词中气象已经不那么雄浑了。
【赏析】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
李白的这首词和另一首《菩萨蛮》,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黄升《花庵词选》)王国维认为,李白这首诗的特点是气象雄浑。
所谓呢“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
在他看来,这首登高望远之作乃千古绝唱,其雄浑壮阔的气象,后代词人难以企及。
李白的心实在是太广阔了。
《忆秦娥》一词,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球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烟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陵伤别”、“汉家宫阙”的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
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寥寥46个字的小令,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
有人说:伟大的诗人将永远与伟大的痛苦为伴。
而只有这种痛苦才能够平复无数世人的无数伤痛。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在他生时是破灭的,然而在他死后,这理想终将在他的诗篇中获得永恒的涅槃(pan)。
王国维认为范词和夏词都不及李词。
这种看法,似可商榷。
夏词是一首应制词,以铺叙是手,法写清秋时节的皇家宫阙景色以及皇帝出游的庄严肃穆。
虽然境界较为开阔,但着力渲染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不过是一首四平八稳的点缀升平之作。
范词境界开阔宏壮,情绪凄苦沉郁,苍凉哀怨,荡气回肠,说夏词不及李词,符合实际,说范词不及李词,则不公允。
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都以气象雄浑取胜。
但是,李词空灵,范词质朴,李词凄婉而洒脱,范词郁悒而凝重。
004张皋(gao)文①谓:飞卿②之词“深美闳(hong)约”。
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③足以当之。
刘融斋④谓:“飞卿精艳绝人。
”差近之耳。
【注解】①张皋文,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其于《易》学用力颇深。
其《词选》一书,使清词体格为一变,余波至于晚近,为常州词派开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