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XX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X政办﹝X﹞29号)和自治州发改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XX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 发改价﹝X﹞295号)精神,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复杂的工程,政府、社会、农民等各方需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精神,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总体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创X、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X体制机制为动力,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X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高位推动落实,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我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1.坚持综合施策。
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水权制度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创X、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投融资机制改革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X、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措施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坚持两手发力。
坚持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并举,既使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保障农业基本用水需求,确保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3.坚持供需统筹。
加强供水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需求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4.坚持因地制宜。
针对各乡镇不同的水资源条件、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5.坚持节水增效。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水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技术。
坚持水价调节、水权流转、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通过节水增效,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总体目标用5年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X、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普遍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基本建立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渠系配套完备、水权制度建立、灌区骨干工程得到改造更X,先进适宜的节水技术普遍应用,建立县域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特色农业集约化发展,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总体达到成本水平,末级渠系运行维护费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
1.基本建立“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末级渠系维护费”的终端水价形成机制,以2015年为成本年,2022年达到终端水价的100%。
2.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到2022年,未进行土地流转的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末级渠系计量供水,在条件较好的灌区逐步推行自动化、信息化测水技术。
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基本实现供水计量体系信息化管理。
3.逐步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工程管护X模式,实现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常规化,X年基本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全覆盖,2022年实现干、支、斗渠道防渗全覆盖。
4.进一步完善农业初始水权制度,进一步规范水权、水量交易,完成到各用水户的农业用水初始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实现水权信息化平台交易,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及颁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长效机制。
5.积极开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完善终端供水管理模式;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县水管总站信息化平台,将全县水利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加快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对定额内用水的结余部分给予补贴;原则上不允许超定额用水,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四)进度安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稳步开展。
(见附件)二、主要任务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及计量设施为基础,以明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权为前提,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X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为动力,以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为保障,以应用水利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统筹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一)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建设。
以县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整合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清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涉水项目,吸引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PPP方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末级渠系配套、涵闸维修、机电井更X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硬件支撑。
2022年完成全县干、支、斗渠系的防渗配套任务。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2.完善供水计量设施。
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X建、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工程要抓紧改造,全面配套地表水灌区计量设施,未进行土地流转的骨干工程全部实行末级渠系计量供水;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结合区域输配水形式,选取合适的计量设施。
以渠道输水为主的,可采用流量计、量水堰等计量设施;地下水灌溉机电井全部安装水电联动的智能化计量装置,精准计量到地块、到农户。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供电公司)3.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编制《某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并注明工程功能、管理与保护范围、产权所有者及其权利与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2022年完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颁发工作。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4.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长效机制。
工程产权所有者是工程的管护主体,负责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利工程必须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县水利局和各乡镇水利管理站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维护的监管和技术指导,督促工程产权所有者切实履行管理责任,保障工程安全长效运行。
建立以末级渠系维护费和中央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为主的长效管护机制,不足部分从水资源费、水权转让交易费、资源水价等统筹安排。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财政局)5.积极规范和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按照《关于推进自治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第一批试点实施方案》(X党办发﹝2016﹞45号)要求,鼓励创X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好农民用水者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民政局)(二)建立农业水权制度1.确定农业用水总量指标。
以全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坚持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综合农业用水定额、灌溉面积、渠道水利用系数、种植结构等因素,核定各乡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2.明晰农业初始水权。
稳步开展农业用水初始水权确权登记工作。
结合土地清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不动产登记等成果,在“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范围内,编制《某县水权改革和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三)加强供水管理1.强化供水计划管理和调度。
依据《XX行业用水定额》,细化各灌区灌溉定额,加强供水计划管理,科学调配水资源,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2.加强供水过程控制。
全面实行先买水后供水的办法。
地表水实行年初预安排,按月调度,年末决算。
地下水实行一井一表一卡一台账。
井河混灌区坚持地表水优先,地下水补充。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3.加强用水终端管理。
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探索实行物业化管理。
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X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权分配、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
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将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X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4.深化行业改革。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
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四)加快推广农业节水措施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在稳定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压减水资源短缺区域高耗水低效益作物面积,大力推广低耗水高效益作物。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2.推广节水技术。
大力推广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推行农机农艺节水措施,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五)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1.分级制定农业水价。
骨干工程农业用水价格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灌区末级渠系农业水价,鼓励实行协商定价,也可实行政府定价,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商定;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的工程,实行协商定价,并报物价、水利部门备案(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发改委、水利局)2.完善成本监督机制。
政府定价的农业水价,实行成本监督制度,准许计入定价成本项目和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成本公开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和行业监管,不断完善成本监督机制。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发改委、水利局、审计局)3.合理确定水价。
政府定价的,综合考虑供水成本变化、增产增效情况、高效节水发展、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合理确定水价。
供水价格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协商定价的,按照自愿平等、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协商确定。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发改委、水利局)4.适时调整水价。
已建成工程水价,坚持一次批复、动态调整,逐步达到运行成本。
井渠混灌区要统筹地表水、地下水价格,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地下水水价应等同或略高于地表水水价,确保用好地表水、少用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