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的有力途径。
根本目的是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用水负担、维护灌溉工程良性运行。
X年X月,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按照相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X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围绕保障粮食和水安全,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按照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有利于降低农民用水支出,有利于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创新水利体制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完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灌区专业机构管理和农民用水治水为保证,逐步建立起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成本水价、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制度,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一)健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体系。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引导,以灌区、村集体、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组织受益主体投工投劳,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构建一个工程完好、配套齐全的工程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用水管理体制。
发展农民用水协会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用水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协会规
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
(三)建立灌区良性运行机制。
在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业水价相关管理办法,合理测算并制定农业水价,执行终端水价制度。
同时,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农业水权制度机制,逐步建立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管单位和农民用水协会良性发展的灌区运行机制。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改造和配套完善。
加快我市三大灌区骨干渠道的节水改造步伐,提高干支渠水的利用率。
抓好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渠道计量设施。
抓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积极推广管灌、喷灌、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用水方式向集约化转变。
(二)推进农民用水协会规范化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在X水库、X水库、XX三大灌区及全市小水灌区,结合行政村区域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承担田间渠(管)系的维修、使用和管理职责。
引导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社团登记,建立健全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加强对农民用水协会工作的指导和扶持。
(三)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小型机井、泵站、高效节水田间工程建成后,根据《X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移交灌区、镇办、村集体或农业园区落实管护责任,确保群众浇地利益和工程长期
发挥效益。
水务局代表市政府对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产权登记,颁发产权证书,加强产权保护与监督管理。
(四)推进农业水权建设。
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终端计量的农业灌溉管理制度。
全市农业用水总量上限控制,综合农业用水定额、灌溉面积、水文数据、渠道水利用系数、种植结构等因素,逐步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灌区管理单位、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农户,分别明确相应主体的用水权利和义务,由水务部门颁发水权证书,注明用途、总量、期限、可转让量、转让条件等,水权转让不得改变其用途。
同时分不同作物制定和完善用水定额,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同时全面推行终端计量供水。
(五)加快农业终端水价制度改革。
由市物价局负责,水务局配合进行供水成本监审与水价审批工作,积极推行以终端水价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水价改革。
在对灌区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末级渠系水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灌区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规划,测算农业用水定额、农业供水成本、农民水费承受能力,制定水价改革时间表,推行终端水价制度,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定价模式,规范末级渠系水价秩序。
其它小型灌区参照执行。
(六)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灌区终端水价确定后,灌溉水费由水管单位使用财政收费票据统一征收,并确定灌溉面积和用水量,详细到农户,经农户签字确认后报水务局备案。
按照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对定额内用水由财政给予补贴,节约部分适当奖励,超定额用水不予补贴,并逐步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其它小型灌区参照执行。
(七)加强农业水价执行的监督管理。
全面推行“计量供水、配水到户、收费到户、开票到户”的水费计收办法,健全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