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优质课类]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优质课类]
判
课堂内容
20
三、实例分析,练习巩固 10′
教师讲解例题
45
33
20
55
分析详尽
解题完整
课堂内容
21
三、实例分析,练习巩固 10′
85
学生练习
40
45
18
75 25
35 40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从练习 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 掌握情况。
课堂内容
22
三、实例分析,练习巩固 10′
推论 有曲柄存在的条件
①Lmax + Lmin ≤ L′+ L″ ②连架杆或机架中必有一杆 为最短杆
课堂内容
23
四、以实证理,理实一体 12′
动手设计制作
课堂内容
24
五、评价小结,布置作业 5′
你学了。。。
查漏补缺
你学会了。。
你体会了。。
课堂内容
25
五、评价小结,布置作业 5′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指标
标准
实验完成情况 能及时正确的按要求完成实验。
8
教法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图示法 实验法
课堂内容
9
教法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图示法 实验法 问题引导法
课堂内容
10
教法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图示法 实验法 问题引导法 练习法
课堂内容
11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 观察分析
分组实验 实例练习
自主探究
动手制作
课堂内容
能力拓展题
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课堂内容
27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用铰链四 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解决什么样 的实际问题?写出设想方案, 画出示意图。
课堂内容
28
幻灯片 投影区
课题
课堂内容
判别 方法 归纳
学生 练习
29
教学反思
理论学习
再
实
工程实践践
认 识
再 实 践
认 识
课堂内容
30
教学反思
学生为主体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堂内容
31
教学反思
转化厌学情绪
知识
方法
课堂内容
技能
32
教学反思
兴趣浓厚、积极参与。
时间控制难度较大。
课堂内容
33
课堂内容
34
五、评价小结,布置作业 5′
课堂内容
16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
展示图片:车门启闭机构
设问:
如果不演示铰链 四杆机构的运动 状况,如何判断 类型呢?
导入
我们来做实验, 从实验中找找规 律。
判断类型
课堂内容
17
二、分组实验,探究理据 15′
难点
课堂内容
18
二、分组实验,探究理据 15′
判别方法归纳
1. Lmax + Lmin ≤ L′+ L″ 关键⑴ ⑵点取 取最 最短短杆杆为 为连机架架杆时时,,构构成成双曲曲柄柄机摇构杆;机构;
⑶取最短杆为连杆时,构成双摇杆机构。
2. Lmax + Lmin >L′+ L″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
课堂内容
19
二、分组实验,探究理据 15′
判别“三步曲”
算
找
动手参与程度 综合实践能力
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配合其他同学 完成任务。
具有很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敢于打破 常规,勇于探索。
情感体验程度 体验成功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评价等级
A (10分)
B
C
(6分) (4分)
课堂内容
26
五、评价小结,布置作业 5′
基础题
巩固基础知识,布置题目有一定 梯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3.2平面四杆机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它是对铰链四杆机构分类 的进一步探究,对学习后 续其他机构起着重要的作 用。
课堂内容
4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好奇心 基础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好动性
学情 分析
习惯差
认同感 没兴趣
课堂内容
5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掌能 握进 类行 型简 判单 别的 方制 法作
12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课堂内容
13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教室布置
课堂内容
14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教室布置
分组并进行微调, 尽量缩小各组综合 水平层次差异。
每组选取一名小组 长作为“导生”。
课堂内容
15
课堂教学
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
二、分组实验,探究理据 15′
三、实例分析,练习巩固 10′ 四、以实证理,理实一体 12′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
课堂内容
1
三 以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 一 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化 模块化。 PBL 教 学 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 法 教学方法。
教
学
生活性
理
念
发展性
课堂内容
2
说课内容
教法
教材
学法
教学3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机械基础》(少学时)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培 养养 观团 察队 动协 手作 能精 力神
课堂内容
情感目标
体培 验养 学工 习程 乐意 趣识
6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铰链四杆 机构类型 的判别方 法
教学重点
杆长 条件
教学难点
课堂内容
最短杆 条件
关键点
7
教法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图示法
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