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10月,3名衣衫褴褛的海外客匍匐在总理衙门的门口痛哭不已,引起了众多路人的围观。
原来是做了“亡国奴”的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3人,他们在国王尚泰被日本人掳走后,历经千辛万苦前来母邦求援,以“尽逐日兵出境”,但在他们的痛苦哀号声中,他们的母邦却无能为力,事后只能发给他们300两银子作为川资,让其设法回去。
求助无望之下,琉球国使者林世功在悲愤中自戕,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醒母邦的关注xxxx琉球,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冲绳。
在国人的印象里,琉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晚清时期被日本人强行占领;冲绳是日本的一个县,那里驻扎着美国的军队。
多数国人不清楚,今日的冲绳就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
2010年12月22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麻布台外交史料馆,对外公布了有关“冲绳回归”问题的291份机密文件。
日本媒体消息称,美日两国在冲绳问题上可能另外存在“密约”。
这些外交档案的公布使真相大白。
真相就是,1972年美国把冲绳归还给日本,日本和美国政府当时订立秘密协议,但没有明确写入书面文件。
这次冲绳密约的公布将又一次勾起人们对琉球的记忆。
明清时期中华的xx琉球群岛位于日本西南部,地处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由冲绳、先岛、大隅、吐噶喇、奄美五组群岛组成,呈队形分布于东海海域。
琉球本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王国。
公元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琉球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国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藩属。
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成立了历史上的琉球国。
此后,琉球郡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谨守臣节。
明朝灭亡后,琉球郡国继续与清廷保持着藩属关系。
清军入关不久,琉球郡王尚贤就派遣使者金应元前来请求册封。
由于琉球使者没有携带明朝的册封印信,因而请封未成。
此后恰逢尚贤去世,于是改由其弟尚质继续上表请封,后来琉球郡王被清廷册封为琉球中山王。
此后百余年,琉球郡国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郡国新王即位时都要遣使请封,从未间断。
据史料记载,明、清王朝共向琉球派出24次册封使(有学者认为25次),如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出使琉球的陈侃写下了著名的《使琉球录》、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出使琉球的齐鲲写下了难忘行程的《航海八咏》。
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后,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国。
1609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派萨摩藩诸侯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遭到琉球国王的拒绝。
岛津氏遂率军攻打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
日本将历史上的这次侵略视为“上贡”,并以此证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属”。
此事引起了明王朝的强烈不满,慑于明王朝的强大影响,加之国内各派军政势力互相牵扯,日本没有独占琉球国,继续维持琉球的王统。
一年以后,琉球成了两属局面:一方面,它被日本萨摩藩占领,另一方面,它仍然保持对大明王朝称臣纳贡的关系,不过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得由萨摩藩管理。
但琉球人仍然以中原王朝为最高宗主。
1654年琉球王终于摆脱了萨摩藩的控制,为感念中国的厚道皇恩,主动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
顺治皇帝曾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两年进贡一次。
琉球并非日本所属,日本著名外交学者信夫清三郎曾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直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之前,日琉关系与日朝关系一样,即是一种具有正式邦交意义的“通交”关系,同属“通信之国”。
那个时候,整个国际社会也都承认琉球为中国之属国。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也仍然由清朝皇帝册封。
1752年欧洲人绘制的海图,明确无误地将琉球群岛标示在中国海域内。
1853年5月,美国人第一次率领黑船来到东亚的海军准将佩里,曾在琉球群岛停泊,尚不清楚这些岛屿的归属。
在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时,曾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允许美国往来船只在此歇脚。
日本国代表明确说,琉球是个很遥远的国家,日本无权决定其港口对外开放。
1854年7月11日,佩里途经琉球群岛返国,与琉球国政府举行谈判,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约,向美国开放了那霸港口。
xx借机吞并琉球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后,国力逐渐强盛,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68年,日本维新的“太政官令”将琉球郡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随后又将其改为直辖地。
就在日本加紧控制琉球郡国的时候,“牡丹社事件”为日本人彻底占领琉球郡国并染指台湾找到了借口。
1871年11月27日,琉球国有69人前往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归国途中突遇大风,有3人不幸被波涛吞没,其他幸存者随风漂到了台湾西南海岸排湾族牡丹社的八瑶湾(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
当地土著牡丹社民误认为他们是一群前来抢掠的盗寇,用手中的砍刀和鱼叉对他们发动了猛烈攻击。
琉球人本来惊魂未定,又因语言不通,无法进行解释,一时手足无措,顷刻被杀死54人。
其余12人侥幸逃出,在高雄凤山县得到了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妥善安置。
此后类似事件时有发生。
“牡丹社事件”的当事人一方是中国子民,一方是中国藩属国的臣民,本与日本无关,但日本却蓄谋吞并琉球郡国,并借机插手台湾。
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亲政之际,鹿儿岛县秉承明治的旨意,令琉球郡国王子伊江等人进宫朝拜。
日本明治政府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将其列入所谓“华族”。
第二年,又下诏书命琉球郡国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而这一切都没有获得琉球郡国的同意。
1873年日本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到中国,他们本是来换取3年前与清廷签订的天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文件。
但到达北京后,副岛种臣前往礼部商讨觐见同治皇帝的礼节,而副使柳原前光则前往总理衙门,拜见了办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
柳原前光分别与两位大臣谈起了不久前发生的台湾土著杀死琉球人的事件。
毛、董二人在谈话中无意流露出“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的意思,结果被柳原前光抓住了话柄,强词夺理地说这些“化外之民”不归中国治理,进而表示否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代表”琉球郡国出兵台湾找借口。
1874年5月7日,日本西乡从道率兵3600入侵台湾,逼迫清政府认可日侵台为“保民义举”,变相使其承认琉球人为日本属民。
但是日本的侵略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抵抗。
日本以武力侵占不成,在英、美、法三国公使“调停”下,逐与清政府展开谈判。
可惜在谈判期间,清廷犯下一个重大错误,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大使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后患无穷的中日《北京专约》。
日本在《北京专约》签订后声称,清朝在北京专约中,已经承认琉球郡国是日本属土,琉球人是日本属民。
清朝则指琉球郡国乃中国属国,北京专约所指之“民”,只是1873年漂流到台湾被生番杀害的小田县(今冈山县)民,不包括1871年被杀害的琉球郡国漂民。
清政府保卫琉球的抗争1875年,即《北京专约》签署后的第二年,日本就派内务大臣松田道之赴琉球,以促进改革政治为名,逼迫琉球国王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在遭拒绝后,日本遂派军队驻屯并控制了整个琉球,将琉球纳入日本防卫体系。
这些蛮横要求,遭到琉球国王尚泰的严词拒绝。
尚泰在答复日方的信中言辞恳切,坚持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
与此同时,琉球国还向西方各国公使发出求援信,请列国主持公道,制止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行径。
还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
1876年年底尚泰派使臣乘坐一只小船出海,假装遇风漂泊,于1877年4月到达福州,投递国王密咨,要求到北京陈情。
但他们只强调了日本的“阻贡”,而改年号等事却未告诉清政府。
得到消息后,清政府认为琉球并非战略要地,不值得过于重视,但如果毫不过问,又恐怕其他国家认为自己不能保护藩属国,引起连锁反应。
由于清政府对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应有的认识,所以在1877年6月底轻率发谕,要琉球使臣全部回国,不必来京。
但是清政府还是决定出面干预日本吞并琉球,派出驻日公使何如璋“相机妥筹办理”,弄清日本阻贡的原因。
1877年12月,何如璋到达日本,与日本政府严正交涉,但日方态度十分强硬,毫无妥协余地。
在与日本的一系列谈判中,何如璋态度坚定,毫不退缩,而日本仍坚持一定要吞并琉球,谈判事实上陷入僵局。
1879年,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和日本,清政府请他居中调停,格兰特提出三分琉球的方案,即将南部岛屿归中国,中部归琉球王复国,北部岛屿归日本,但是无果而返。
1879年,日本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宣布吞并琉球群岛,废(琉球)藩置(冲绳)县,派本国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国王,正式把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
这时琉球多次恳请中国派兵援琉。
尽管当时清廷在处理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却也不甘琉球就这样被“蕞尔小国”日本吞并,中日双方曾就琉球的地位问题展开多年的谈判。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即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如宫古岛、八重山,则归清政府管辖。
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
1880年9月,清政府派出的谈判代表曾经想作出妥协,拟订《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案分解琉球。
大清国政府断然拒绝在这个条约上签字,指示中国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
据此,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等人与日方代表进行商谈,1880年10月28日草签了《琉球条约》及《酌加条款》。
因清廷许多大臣的坚持,还有琉球国人民的苦苦请求,清朝政府始终没有答应在日本炮制的条约上正式签字,也就是从来没有承认过日本对琉球任何一部分领土拥有主权。
按李鸿章回答格兰特所声明,中方对于琉球没有领土需求,惟日本将琉球王“无故废灭之,违背公法,是为各国所无之事”。
此后,日本人一边筹划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一边在琉球问题的协商中虚与委蛇。
就这样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失败,再也无力阻止日本的扩张。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拱手割让台湾、澎湖,自然对琉球国的存亡也丧失了发言权,只能听任日本人为所欲为。
日本割占台湾的同时,巩固了对于琉球群岛的殖民统治。
以后的几年中,中日两国又多次因此交涉,并无结果。
最终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就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不了了之地被日本吞并。
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琉球,因为这时相继发生的法国侵略越南问题和导致日本干涉的朝鲜内乱问题,要比琉球问题重要得多。
琉球终于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个祭品;而琉球是中国传统的“属国”,中国此时根本无法保护它免于被强邻吞并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近代“宗藩体系”崩塌的一个最刺眼的标志性事件。
即使如此,被关押的琉球国王尚泰,直到1901年去世,也没有放弃维护琉球国主权的要求。
国民政府两次拒收琉球就这样,日本一直占领琉球,直到1943年开罗会议的召开。
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核心问题。
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协同对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