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编制新的大学生幸福感量表。

经过对527名大学生的测试,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虚拟情感、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职业规划压力和爱情满意度等8个因素构成,其中爱情满意度又由爱情悲伤因子和爱情幸福因子构成。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共有43个题项。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适用有一定范围。

标签:大学生;幸福感;因素分析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以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为研究取向,制定了用于幸福感测量的量表。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定义,但多数研究者均从被测对象对自己的幸福的认知评价角度评定其主观幸福状况,因而多被命名为主观幸福感,得到多数研究者认同是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国外专门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Diener对大学生进行过系统研究,并编制了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段建华曾修订总体幸福感量表并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施测,目的是引入量表;景淑华等同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n和Flett的情感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幸福感;郑雪等对大学生幸福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研究大多使用Di-ener的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张雯等使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研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因素的关系等。

目前,在对国外幸福感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国外的测量工具与研究结论施用至我国的通用性受到怀疑,而国内对幸福感结构的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研究者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大学生在我国是一个庞大且特殊的社会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幸福感进行科学可靠的测量,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鉴于目前的研究对幸福感的维度不统一、施用功能单一的状况,本研究在坚持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等维度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将学校认同、虚拟情感、大学生恋情、职业规划压力等纳入测量指标体系,力求提高测量工具的指标整合度,扩展量表的施用功能,使其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校园安全预警等方面提供多层面的理论及数据支持。

一、初始问卷的编制1、研究文献。

查阅有关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的研究资料,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2、座谈调查。

随机调查100名学生、30名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了解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让参与座谈人员写出能够表达大学生幸福或不幸福的词汇和生活事件。

3、问卷调查。

制作开放式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让学生谈对幸福的理解,回答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并写出原因与理由;二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职业、情绪、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阐述自己的评价及理由;三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且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活事件或一段时光,评价自己回忆时的心情,然后写出一些词汇描述对未来的憧憬。

4、编制初始问卷。

根据理论构想,初步确定13个探索性因素,共计135个题目。

13个探索性因素包括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爱情满意度、性困惑、虚拟情感及自我接纳等。

将各题目随机排列,编写序号。

二、问卷的施测1、施测对象。

选取本地区三所高校,每所高校选择5个专业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作为施测对象。

总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8份,有效问卷527份,其中男生359人,女生168人。

2、施测方法。

学生在统一指导语下回答问卷。

回答方式为5点量表:A(完全不符合)至E(完全符合)。

正向题目由A至E分别计1至5分,负向题目反向计分。

3、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用SAS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1、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采用Kaiser方法进行相关系数阵独立性检验,以明确初始量表题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计算结果得到总的MSA统计量为0.90835870,远大于0.85,显示该数据蕴涵各不相同的公共因子,非常适合因子分析法。

2、公共因子数的选定。

为明晰量表的因子结构,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

由SAS程序运行结果知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0个,其中20个因子的解释异变量大于1%。

根据陡阶检验原则,选取特征值大于2的前7个因素,解释了39.25%的方差。

(见表1)3、模糊题目的删减。

为使量表的题目更清晰体现各个公共因子。

由以上因子分析选取7个公因子所得的每个题目的共同度,可以衡量每个题目所体现这7个公因子的程度高低。

共同度小的题目说明其反映7个公因子的程度低,一般是由于题目内容不单一或不清晰所致,应该删去。

故从129个题目中删去共同度小于0.4的57个题目,则剩余72个题目。

4、确定各公因子所含的题目。

根据剩余的72个题目的因子载荷矩阵,初步选定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题目。

然后,去除冗余题目:分别计算每个题目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于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的题目,只保留其中解释的方差最大的那个题目,其他的删除。

此后,再进一步删除与公因子内容差距比较大的题目:分析每个因子中题目构成的含义,删除与所在因子含义差距较大的题目。

删除题目时,主要是根据该题目在所属因子下的载荷系数的大小,删除载荷小的题目。

这样,经删除后,各个因子所保留下来的题目总计39个,详见表2。

5、有关大学生恋情因子的处理。

在初测量表中,有6个题目与大学生的恋情有关。

这6个题目带有“没有恋人,则不填”、“没有追求意向,则不填”或“没有追求者,则不填”等的指导语,被访者是否回答这些题目事实上已涵盖了其是否有恋人的信息,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缺省值处理这些题目,故对这6个题目进行专门处理。

在回收的527份问卷中,167份试卷回答了此6个题目,有360份问卷未填,说明527名被访者中没有恋人的占68.31%。

对这167份填写试卷作因子分析,各题目的均值均大于2,标准差均大于1,其因子矩阵特征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有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选取因子个数为2。

进行正交旋转后,分析因子载荷矩阵得知第9、21、64题目在第1个次因子上的载荷比较大,在第2个次因子的载荷很小,第96、105、114题则相反,故将第9、21、64题目归于次因子1,将第96、105、114题目归于次因子2。

检验这6个题目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第9、21、64题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5,参照6个题目的共通性,故应删除第21、64题,保留第9题。

第96、105、114题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超过0.5,由其题目内容也可以判断,每个题目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因此这3个题目均予以保留。

这样,爱情满意度因子应保留第9、96、105、114等4个题目。

其共通性矩阵见表4。

6、幸福感量表各因素的构成与命名。

综合以上分析,将有关大学生恋情的因素列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之中后可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8个,总计43个题目。

因子1包括9个题目,均与消极情感有关,因此命名为消极情感;因子2包括9个题目,与积极情感有关,命名为积极情感;因子3包括8个题目,与大学生对学业的评价有关,命名为学业满意度;因子4包括3个题目,与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有关,命名为学校认同感;因子5包括3个题目,与家庭有关,命名为家庭满意度;因子6包括3个题目,与学生的就业或职业规划有关,命名为职业规划压力;因子7包括4个题目,与网络情感、家庭逃避有关,因此为虚拟情感;因子8包括4个题目,与大学生的恋情有关,命名为爱情满意度。

由于爱情满意度由两个次因子构成,第一个次因子的题目的内容是正性的,故命名为爱情幸福因子;第二个次因子包含的3个题目的内容充满着犹豫、矛盾与痛苦,故命名为爱情悲伤因子。

7、量表的信度检验。

内部一致性系数采用Cronbach α系数作为指标。

7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在0.769—0.923,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达0.965,说明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5个星期后对120名施测对象进行重测发现,量表的重测信度达0.896,所有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19—0.901,表明了其良好的稳定性。

8、大学生幸福感量表应用的结果分析。

对527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学生在7个因素上的得分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

进行正态性检验得知,用于正态性检验的4种方法的p值均明显超过了0.05,接受得分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见表5。

但是,167份爱情满意度的调查得分却不服从几种常见的分布的任何一种。

统计527份问卷及167份问卷的基本统计量,发现527名学生幸福感得分的均值是24.31783,中位数是24.13333,标准差与方差分别是3.16047、9.98858。

其中最高分为32.9389,最低分为14.5222,极差为18.41667。

(见表6)按照学生得分高低,列出分位数表。

根据分位数的信息,将高于85%的学生得分划为高分层,将低于15%的学生得分划分为低分层,其他为中间层。

在7个因素测量总分中,高分段为高于27.8分的得分,低分段为低于21分的得分,二者之间的为中等段;在爱情满意度这一因子中,高分段为高于3.872519分的得分,低分段为低于1.843275,二者之间为中等段,见表7。

四、讨论本次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参考了国内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我和谐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并在大规模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等基础上整理分析而成,各因素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且重测信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较好地用于测量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

根据理论构想,本研究在设定初始问卷时确定了13个探索性因素,分别涉及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职业规划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爱情满意度、性困惑、自我接纳及虚拟情感等。

经过因子分析后。

人际关系、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

性困惑及自我接纳等没有单独成为因素,有关人际关系、自我接纳的部分题目分布到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两个因子中。

有关性困惑的题目没有分配到其他因子之中,而环境满意度与自由满意度在学校满意度中有所体现。

吉楠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自我满意、家庭满意、生活满意、情绪、精力、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8个因素构成,本研究在正负情感及家庭满意等3个方面支持了其研究结果,但是情绪、精力及人际关系并未构成独立因素,在本研究中这些因素则分别分配到了正负情感因素之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

职业规划压力、虚拟情感均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一是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且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工具,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交友甚至沉溺虚拟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与当前的大学生将更多时间用在网上“漫游”的现象相吻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