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诗词名家名作概说

历代诗词名家名作概说

历代诗词名家名作概说王明政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从产生之初到当代,出现了无数精品。

相传,华夏人文初祖伏羲氏作过反映渔猎生活的《网罟歌》,稍后有《伊耆氏蜡词》、黄帝的《弹歌》、尧时的《接壤歌》以及夏初的《塗山歌》、《夏人歌》。

这些混沌初开的中国诗歌由劳动的孕育而产生.属最初的优秀口头文学。

后来文字的记载是否可靠,与原诗是否相符,都难以考证了,但大体有较高可信度。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卜辞中记载了有原版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诗歌.如《癸卯卜》、《易经》“屯”卦六二爻爻辞,还有未被收入《诗经》的《子文歌》等。

在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诗经》计使用了2950个汉语单字。

以四言为主。

按题材分为南、风、雅、颂;按作法分为赋、比、兴。

计收诗歌305篇。

相传为孔子删定,其精华为十五《国风》。

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召南·行露》,《卫风·氓》,《魏风·伐檀》,《秦风·无衣》,《豳风·七月》等篇。

此外,《小雅·采薇》,《大雅·生民》,《周颂·载芟》,《商颂·玄鸟》等也很著名。

《诗经》的好多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里程碑。

它由楚地民歌发展而来。

如《越人歌》、《孺子歌》等,都是《楚辞》的先声。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句式多变,气势恢弘。

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把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南音加以发扬光大,对十一篇民间祭歌——《九歌》进行加工。

使之个性化,变为文人楚辞。

他的《离骚》、《九章》等成就辉煌。

这位光耀古今的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专业创作的开山祖,是世界文化名人。

其后的《楚辞》作家有景差唐勒、宋玉诸人。

战国时代,荀况的《成相词》也属于先秦诗歌的一类。

短暂的秦王朝禁锢文化,诗歌为一片空白。

仅见荆轲《易水歌》,还有李斯的六篇半刻石铭文也勉强可看着诗歌。

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慷慨悲壮、汉高主刘邦的《大风歌》粗犷豪迈,皆是楚辞流裔。

到汉代,乐府诗问世,则形成了诗经以后的又一创作高潮。

乐府官署的采风者们当时采诗二百多首,保存至今的还有四十多首,俗称“三大乐府”,即《房中歌》、《郊祀歌》、《铙歌》。

实际上,这三大乐府仅是汉以来十大类乐府里,郊庙歌辞和鼓吹曲辞两类中的一些部分。

乐府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的《相和歌辞》,它是乐府的精粹,多为各地民歌。

此外,还有《清商曲辞》、《杂曲歌词》和文人加工或再创作的诗歌,也都清新可读。

这些诗歌大多以五言为主,间以三言、杂言。

汉乐府以现实主义笔调、悲壮苍凉的风格展示了深广的社会生活,打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推动了文人五言诗歌的定体定型。

如《乐府》中《天马徕》、《上邪》、《公无渡河》、《平陵东》、《江南》、《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都是上乘佳作。

汉代,文人诗作开始兴盛。

汉景帝时,韦孟作四言《讽谏诗》近五百字,也许是最初的文人四言诗。

汉武帝曾作《瓠子歌》、《秋风辞》,可以说是继屈原《国殇》后再开七言之先河。

又传辞赋家司马相如作琴曲《凤求凰》李陵作《别歌》,汉成帝时班婕妤曾作《怨歌行》,可惜均无有力的佐证。

东汉班固的《咏史》是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科学家辞赋家张衡的《四愁诗》秉《楚辞》遗风,以美人为君子,复沓铺陈,句式整齐。

是可以确认的最早的七言诗。

始见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则可确定为汉代下层文人的五言诗。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诗人主要包括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当然,曹丕、曹植也是魏初诗人,有所谓黄初体之说。

但是,他们主要的创作活动在建安时期。

建安风骨是论诗家一个不朽的话题。

曹操是出色的四言诗作家。

他的《短歌行》、《步处夏门行》、,《蒿里行》、《薤露行》、《度关山》等慷慨悲壮大气磅礴。

曹丕的诗不及父亲与弟弟,但他的《燕歌行》二首却是现存最早的意义和音节上纯七言的诗篇。

曹植是最负盛名的建安诗人,他的诗华丽典雅,开创了五言诗的新天地。

如《白马篇》、《泰山梁甫行》、《赠白马王彪》、《七步诗》等,都显示了他惊人的才华。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中,王粲成就最高。

代表作为《七哀》,刘桢擅“刘公干体”《赠从弟》是其代表作。

此外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孔融《远送新行客》亦有一定影响。

女诗人蔡琰五言《悲愤诗》有五百四十字,情辞凄切催人泪下,另传她作有《胡笳十八拍》,但真伪难辨。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一个年号。

正始诗人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等人。

嵇康的《赠兄秀才入军》、《幽愤诗》、阮籍的《咏怀诗》刘伶的《酒德颂》在诗坛上均有一席之地。

正始到太康年间傅玄擅长乐府,其《昔思君》为骚体九言诗,高贵乡公曹髦也作过一些九言诗。

太康诗人主要是指“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三张是张载、张协、张亢。

以张协较有诗名,有五言《杂诗十首》等。

二陆是陆机、陆云。

陆机《燕歌行》较好。

两潘为潘岳、潘尼叔侄。

潘岳作有《关中诗》、潘尼作有《迎大驾》等。

一左是左思。

左思曾以《二都赋》而“洛阳纸贵”,诗歌史上的地位高于其他太康诗人。

所作五言八首《咏史》比班固的咏史有了发展。

名为咏史实质托古讽今。

左思之妹左芬的应诏诗辞采也颇妍丽。

晋怀帝永嘉以来“贵黄老”、“尚玄言”,玄言诗主宰诗坛。

郭璞却能不受其影响,人称“中兴第一”。

他的《游仙诗》主要写忧世避祸的心态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武将刘琨的《扶风歌》、《答卢谌》等也慷慨激昂。

玄言诗最早出现在西晋末年。

由于社会动乱,庾亮等人开始用诗歌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玄学哲理的领悟。

除庾亮外还有孙绰、许询等人,也是玄言诗作家。

玄言诗虽然没有人民性和艺术性,但是由于倡导者多为权贵,因而统治中国诗坛一百多年。

当玄言诗笼罩诗坛时,活跃在长江下游东吴地区的民歌以其鲜活的内容给诗坛带来生气。

如《子夜歌》、《吴声歌》等已开唐代五言绝句之先河。

与东晋隔江对峙的前秦,有女子苏蕙字若兰长于作诗。

她的《回文璇玑图》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对角交错。

来回读之,皆可成章。

其图共得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

她首创了游戏式的杂体诗。

东晋末年著名大诗人是陶渊明。

他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下层官吏,归隐后自号“五柳先生”,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现存陶诗一百二十四首,他的五言诗是五言古体的一个高峰。

古人称之为极品,纯真自然、平淡质朴。

其刺时诗有《拟古九首》等,述志诗有《饮酒并序》等,田园诗是陶作篇幅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计有《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桃花源诗并序》等。

他扫荡了东晋诗坛虚无主义的诗风,拓宽了诗歌题材,是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南朝乐府机关采选的民歌基本上是情歌,如《子夜歌》、《吴声歌》、《神弦歌》、《西曲歌》等。

它们以其短小的篇幅,整齐的句式在呼唤近体诗的面世。

北朝诗歌多为勇武强悍的军歌和粗犷悲凉的牧歌。

如《敕勒歌》气势苍郁,《李波小妹歌》英勇豪迈,《木兰诗》家喻户晓。

南北朝之初,谢灵运的山水诗影响深远。

《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清新自然、情景交融。

称为元嘉体。

元嘉体诗人还有颜延之、谢惠连、谢庄、袁淑等。

鲍照是南北朝最杰出的乐府诗作家。

作有刺时诗《咏史》、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抒情诗《拟行路难》、山水诗《代阳春登荆山行》等。

他的诗歌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岑参、李白有较大影响。

其妹鲍令晖亦能诗。

刘宋以后,齐梁间的诗人侧重于声韵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去叩响近体诗的大门。

《梁书·武帝本纪》说:“竟陵王子良(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

高祖与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玢、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

”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沈约的《石塘濑》皆为名篇。

沈约的“永明声律”还为后世格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梁诗人有陶弘景、吴均、“东海三何”(何逊、何思澄、何子郎)、“刘氏三兄妹”(刘孝绰、刘孝威、刘令娴)。

此时,北朝的诗人主要是“北地三才”(温子升、邢劭、魏收)。

到梁代中期又陆续出现了“选体”、“玉台体”、“宫体”等诗体,内容虽不可取,却催生了乐府小词。

庾信是南北朝后期最重要的诗人。

庾信原为纨绔子弟,羁留北国是庾信人生的转折点。

曲折的经历使他的诗歌从宫体诗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其《拟咏坏》二十七首为代表作。

故国之思动人心魄。

他在诗歌样式上的突出贡献是《鸟夜啼》诗歌有了七律的雏形。

他上承六朝、下启隋唐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这一时期的王褒、阴铿也较有诗名。

隋诗是南北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

诗人主要有卢思道、李孝贞、薛道衡、虞世基。

隋炀帝作为一代昏君,暴戾无道,他尝试作小词之事在诗歌史上有时被提及一笔。

唐王朝尚科举,以诗赋取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人们竞相吟咏,名家辈出。

知名诗家二千三百人。

唐初有虞世南、王绩、诗僧王梵志的边塞诗、山水诗。

还有上官仪的上官体。

他将“当对律”运用到创作之中,增添了诗歌的形式要素,催生着律诗的问世。

初唐四杰是上官体之后的一个诗人群体。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咏鹅》、《在狱咏蝉》、王勃的《滕王阁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皆名噪一时。

武周时出现了以“兴寄”独步诗坛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又勇于创新。

其《白帝城怀古》被尊为“唐人律诗之祖”。

,《感遇》三十八首为指斥时弊、揭示黑暗的力作,其《登幽州台歌》并不用韵,却产生了高天阔地、危台孤旅的诗情画意。

其时,“文章四友”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亦能诗。

而沈佺期、宋之问诗名则在文章四友之上。

他们“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人们说“苏李在前,沈宋比肩”,就是在强调沈宋体诗是格律诗的正式开端。

稍后的刘希夷、韦承庆、郭震、上官婉儿等诗人,也多为格律诗自觉与不自觉的实践者。

此后,格律诗渐成古典诗歌的主体。

盛唐之初,“吴中四名士”(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张旭)、“燕许大手笔”(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很有诗名。

贺知章的七绝脍炙人口,如《咏柳》、《回乡偶书》;张若虚的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压倒全唐之作”;张旭的《桃花溪》、《山中留客》别有风致;张说的《舞马词》、苏的《汾上惊秋》善于写景。

玄宗开元年间,王翰的《凉州词》、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崔颢的《长干曲》、《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律绝中极品。

盛唐边塞诗流传很广,旗亭赌诗后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千古流传。

此时,短小精炼、争奇斗艳已成为唐诗时尚。

而小词也渐次出现。

隋炀帝后唐玄宗又不自觉地制作小词。

他的《春光好》,杨贵妃的《阿那曲》已初具长短其句、篇幅短小、入乐等词的特征。

盛唐“王孟山水”诗家众多。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很有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