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对旅游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论是思想上,建筑上,还是管理上,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字】中华文化旅游思想建筑管理一.儒、道、佛三家旅游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1、中国人有着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
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
中国人旅游的动机。
2、至于远游,孔子则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
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3、在中国历史上,受"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
这就是重民传统的体现。
4、中国有着好古传统,珍惜自已民族的历史,爱护先辈留下的遗迹信念传承至今。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象中国这样富于历史责任感,这样重视旅游史料的保存。
(二)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重治世,佛重治心,道重治身。
"道"是子庄建立的最高哲学概念。
同时。
庄子之"道"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
庄子一生酷爱自然,相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时,庄子认为道即美,无为即美,无为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
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应采取直接体验的同步方式,即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的直觉体验方式,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自然与人契合的旅游。
庄子认为,"观于天地"的旅游能使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优游自在,无挂无碍,并能领略"天地之美"的无限风光,而这也是得"道"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的,庄子之"道"即庄子之"游",庄子之"游"即庄子之"道"。
他用来论道的游,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旅游思想和旅游理论之游--即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
在抽象的"游"论"道"中,旅游的自然天放和畅神自娱的特征被作为"道"的原则贯穿于庄子"道"论的整个观念体系中。
(三)佛教与中国旅游文化佛教哲学与道教哲学一样,都是宣扬出世的哲学,其基本精神是老庄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所以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的旅游一向在僧侣中十分风行。
佛教徒通过交游,佛学与玄学,儒学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旅游文化--禅宗。
它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的思想相联,又与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态度相通,特别与庄子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
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旅游文化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及旅游功能。
我国古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从不同方面记录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技术、艺术发展水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为宫殿、陵墓、纪念建筑(塔、碑、堂、陵园等)、工程建筑、宗教和礼制建筑等大类。
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从秦代开始,宫殿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
皇帝倾国家之财力,集域内之能工巧匠,聚稀世之珍宝,务必使其宫殿恢弘壮丽。
我国历史上曾建过许多极为豪华的王宫。
现在可供旅游参观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人们不仅学习到一些建筑文化和艺术,还了解到封建的宗法礼制。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宗法礼制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起着愚民和维护统治的作用。
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不少的礼制建筑,如今便成了了解礼教的历史书。
像坛庙、祠堂,这类建筑无论从规模、形制和建筑技术而言,都是高标准的。
应该指出,除了祭天、祭地等纯粹迷信活动外,礼制建筑往往与礼制代表人物,甚至历代名人的纪念有关,这就成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祠和庙。
“祠”和“庙”是同义词,就是“纪念名人的场所”。
“庙”的级别比“祠”要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地才能称“庙”,如岳飞庙、孔庙、关庙等。
“寺”则是佛教寺院的简称。
这些礼制建筑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像北京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
旅游过程中,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对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园林是人文旅游资源系统中最能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
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于历史名人有关。
慈禧发动政变于避暑山庄,陆游、唐琬洒泪于绍兴沈园,李清照与济南漱玉泉,薛涛与成都望江楼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园林之中建筑物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表达园主志趣,启发游人思想。
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耐人寻味。
其书法艺术精湛,令人倾倒。
它们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古建筑的范畴是广义的,像传统民居、古陵墓以及少数民族的古建筑都属于此类。
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起着博物馆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
名山胜迹、亭台楼阁、园林花圃、店堂寺庙等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
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一)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第一,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
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
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
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
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
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
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
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
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2、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形式。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般都需要用心灵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让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浅层次上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物形态的单纯展示。
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精神价值。
比如在旅游中经常提到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的敬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