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论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论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长期以来,课外阅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向课堂要效率、要结果”的思想的引领下,阅读教学的要求在不知不觉间便仅仅局限在课堂。

在“减轻课业负担”的舆论的压力下,课外阅读似乎已悄然隐身,只剩下原则性的要求。

但是课堂教学有限的阅读并不能满足语文学习的要求,精读课例中惯用的“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也缺乏具体指导。

也许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作用,才导致了目前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割裂的不良状况的存在。

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以略读课文教学为平台,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201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编排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来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略读重在“掌握文章的大意”。

而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它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实现方法的迁移,实现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对积累语言、理解文章、体会情感、掌握表达方法等进行了指导。

而这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巩固、迁移、运用,需要略读课文来承载。

如果没有略读课文的铺垫和桥梁作用,直接进入课外阅读,那么快速阅读、浏览等大量阅读必备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就无法进行,必然会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各种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二)注重略读课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明确了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际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巧用提示,简化教学。

在语文版教材中,每篇略读课文的末尾都会有几个提纲挈领的问题。

抓住这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适时进行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活动,整堂课教学环节简单,收效也比较好。

而当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时,头脑中也自然会出现几个类似的重点问题。

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逐步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好习惯。

2、大胆放手,自主读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时间像精读课文那样进行详细地分析、引导,特别是对于古代白话文,只有靠学生去猜读、跳读,在反复读几遍课文后,才能粗知大意。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给足时间,让他们逐步去读懂。

对一些确实关键、学生学习时又有困难的语句,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对学生的默读速度应予以强调,以培养学生快速吸收信息的能力。

3、激发兴趣,理清脉络。

根据课文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状态,初步理解课文大意之后,重点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初步实现感受语言魅力、激发阅读兴趣的学习目标。

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最着迷的就是那扣人心弦的情节。

而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训练学生理清基本脉络的绝好时机。

4、抓关键语句,整体把握形象特点。

在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脉络之后,可以带领学生把握关键语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以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为例。

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总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

课外阅读中能够吸引学生读下去的首先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了解情节,学生很容易陷入“外行看热闹”的泥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王春燕老师不断地提示学生思考:“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学生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他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时,课堂上被反复强化的思维方法会“自动”出现在头脑中,引领他深入文本。

5、聚焦语言文字,学习写作方法。

名师王崧舟曾精辟地指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

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

再以《猴王出世》为例,在初读课文之后,王春燕老师这样引导:“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之后,又进一步提示学生:“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最后揭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像这样,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将会让学生悟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进而在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汲取更多的养分。

二、精心打造推荐书目,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略读课文教学为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读书非一日之功,引导小学生走进书山绝不可急于求成。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打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推荐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的渴求期,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每天都会提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

这时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动脑筋爷爷》等书,也可以推荐订阅《孩子看天下》、《小诺贝尔》、《小哥白尼》等儿童科普杂志,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时常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

(二)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现代的孩子常对一些漫画、笑画、脑筋急转弯等感兴趣。

我们可以适时把睿智的《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推荐给他们,巧妙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三)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推荐读物。

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孩子们阅读名著名篇。

许多学生很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还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卡通画,于是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讲讲唐僧师徒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去读《西游记》。

到了这一层境界,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下的那一番功夫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四)从教师的朗读入手推荐读物。

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经典名著,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些精彩片断,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经典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

当学生沉浸其中时,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将会充分发挥“魔力”,让学生从好书中汲取营养并受益终生。

三、建设书香四溢的班级文化,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及课外阅读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但课外阅读的习惯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很容易放任自流。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为了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我要求学生读书就要动笔墨,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也可以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点评读书内容。

(二)认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学生认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我班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读书交流。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确立一个交流的主题。

学生可以讨论读书方法,可以进行书中人物的赏析;可以提炼作品内涵,讨论人生真谛;可以再现精彩故事情节,学习写作方法。

每一次读书交流会结束时,我都会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进行“读书争星”活动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经常对课外阅读进行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经常统计,对读书笔记经常检查,并根据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字数、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数量评定学生的读书“星级”。

当学生在“读书争星”活动中不断晋升自己的“星级”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四)让书香满墙,充分利用宣传阵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我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美术特长,制作了黑板报“妙笔生花”和墙报“书海拾贝”。

学生用彩纸剪成各种充满新奇想象的花朵,把优秀作文中的精彩片断抄写在花心,再把花朵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此谓“妙笔生花”。

“妙笔生花”的内容定期更换,各不相同,如“妙笔生花之怎样写好动作”、“妙笔生花之怎样写好神态”、“妙笔生花之怎样写好人物的外貌”等。

而“书海拾贝”则是用彩纸制成各种贝壳和海洋生物,上面写有名著名篇中的精彩语句。

每到课余时间,学生总会在这处“风景”前驻足流连,既欣赏自己的创作,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这书香四溢的环境的浸润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沉醉其中,读书也会成为习惯。

四、营造书香家庭,为终身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净化孩子们的灵魂,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是孩子们得以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合作。

为此,我校实施“建设书香校园,营造书香家庭工程”,并向每一个家庭提出以下倡议:1、每天留一段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间。

2、每周和孩子交流一次读书心得。

3、每月陪孩子逛一次书店,购买一本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书籍。

4、每学期为孩子计划一次外出,读读大自然和社会这两本“大书”。

5、和孩子一起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孩子向各种刊物投稿。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书香家庭”评比活动。

此项评比活动旨在营造家庭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创建学习型的家庭。

从学生上交的“亲子共读笔记”和“家庭读书交流会会议记录”来看,已初见成效。

总之,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并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小学阶段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