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授课教师:蒋珏
二.教材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说出地球表面就是由这样一些地形组成的,这些地形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出示课题。
2.提出探究目标,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能否给它一个名字呢?
3.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结构特点,具体诠释地形特征划分标准;
4.探究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具体状况;
5.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特征;
6.收集相关地貌的照片和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教师所提供带有典型地形的照片开始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
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生:(学生猜测说)
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思考、议论)
师:你能说说它们的地形特点吗?
生:(学生回答)
师:小结,并简单说明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照片中的情景来初步感知说说地形。
】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把你认为最欢地方的照片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
注意,说出去过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生:各小组讨论,相互说。
生:小组汇报(说说去过的地方)
师:小结,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本环节设计意图:进一步知道地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初次感知到地形的简单类型,并能初步概括出地形的特点。
】
3.进一步深入探究地形特点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地形的特点,那地形到底有哪些类型呢?
生: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出示相关课件和图片)。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
【本环节设计意图:比较科学地对地貌进行分类,引出地形类别,并知道地球中各种地形类别的特点。
】
4.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形
师:针对以上介绍,哪说说我们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
生:(讲述家乡地形特点)
师:出示一些家乡地形照片和课件,让小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填表板书。
接下来各小组把自己小组内同学所带的照片进行组内交流。
生:开展组内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家乡地形报告单
师:小组汇报交流结果,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小组的成果。
生:小组汇报。
师:小结,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初步感知——猜想认识到地形类别——进一步认识地形类别的过程。
】5.初步认识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带来的照片,哪这些地形照片就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地形了吗?生:停顿,沉思。
师:我们有什么时候办法能了解到更多的地形,以至于整个地球的地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生:(猜测)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
生: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球仪。
师:是吗?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本环节设计意图:内在的转化,从简单的地形转到地形图。
】
6.深入认识地形图(重、难点)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地形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不同)
师:你知道上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生:(猜测)
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师:小组观察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生:小组观察,
生:小组汇报。
师:示课件小结,从地形图可以知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懂得了不同地形类别如何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的方法,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对不同的颜色认识要到位。
】
7.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小组汇报。
(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多讲,可以是地球形成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是地球表面山脉或海洋知识都可。
)
师: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作用它发生变化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课后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资料,并最好有图片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深入探讨,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状况。
】
四.试教体会:
1.注重单元结构是备课的关键
本节课是《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从本课教学可以知道:本课教学有着总起的作用,它为单元中下面的课作铺垫的,对于本课的教学如何去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还是地球家园它们都是由各种不同地形地貌结构组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到不同地方的地貌结构呢?这就为本课也为下面的课埋下的伏笔。
2.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信息大量涌现,而且翻新很快,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然而,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根据以上迁移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明确有关条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知识都来自于实践,本身的经验又并不丰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地形从感知认识角度,他并不懂得地形还有怎么些类别,要让学生知道地形地貌状况,只能依靠实际图片来认识,然后从图片中的地形转化为地形类别的概念,从而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