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筹资税务筹划

企业筹资税务筹划


关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确定问题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 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 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 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 合理性
万元)。 应纳税合计125+75=200(万元); 股东收益=500-125-75=300(万元)。
方式二:向股东借款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 关联债资比例为3000÷1000=3; 不得扣除利息支出=300×(1-2÷3)=100(万元); 可扣除的利息支出=300-100=200(万元) 应纳税所得为300万元(500-200); 应缴企业所得税=300×25%=75(万元)
比例的50.01 万元永久性不可扣除,剩余部分99.99 万元(150-50.01),因贷款利率5%低于银行利率6%, 无须调增。
结论:因关联方借款利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须 调增金额50 万元
结论
企业产生不得税前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 100.01 万元(50.01+50)
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额为279.99 万元 (380-100.01)
一般规定:
关联方之间超过债资比例限制的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 除
金融企业 5:1 其它企业 2:1
特殊规定:
关联方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利息支出不受比例限制
公平成交价格 符合营业常规
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借款企 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 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也不受比例限制
假设此投资项目不包括利息支出的年应纳税所得500万元。
方式一:增资扩股税务处理
A、B两个自然人股东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为公司增资 ,假设该投资项目年应纳税所得500万元。对该公司及 股东相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股东收益计算如 下:
应缴企业所得税=500×25%=125(万元); 应缴股息分红个人所得税=(500-125)×20%=75(
A方案:全部权益筹资方式,即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每股计划发 行价格为2元,共计500万股。
B方案:全部银行借款方式,年利率为10% C方案:全部向其他企业借款,借款年利率为12% D方案:全部向其他企业借款,借款年利率为15% 试分析各筹资方案的税收利益
不同筹资方式税收利益分析
项目
方案
A
将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调增100.01万元。
案例:关联方借款的税务筹划
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有A、B两个自然人股东。2009年初通 过市场调研后,该公司决定新上一生产经营项目,经测算需新增 资金3000万元,A、B股东商定此笔资金由公司股东按原出资比例 分别筹集。
截至2009年末,该公司所有者权益1000万元,其他公积金和未分 配利润为零。0%)。 可分配利润为125万元(500-300-75) 股东股息分红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5万元(125×20%)。
应纳税合计=75+60+25 =160万 股东收益=(300-60)+(200-75-25)=340(万元)
是不知源自何处。 更多的地方,没有任何文件进行解释。
解读:关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确定问题
34号公告基本上将贷款利息放宽到全部“实际 支付的利息”
尽管文件要求企业要在“合同要求支付利息并进行税 前扣除时”就要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 况说明”,个人认为最晚到汇算清缴时提供也可以, 具体如何执行请纳税人咨询当地税务机关。
第二章 企业筹资的税务筹划
企业筹资方式的税务筹划
企业筹资方式
向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借款 发行债券 发行股票 自我积累 企业内部筹资入股 租赁
融资租赁 经营租赁
案例
某股份有限公司计划筹措1000万元资金用于某科技产品生产线的 建设,相应制定了A,B,C三种筹资方案。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都 为25%,息税前利润(EBIT)都为300万。假定金融机构同期同类 贷款利率为12%
现股东有三种资金投入方式: 方式一,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对公司投入3000万元; 方式二,股东对公司借款3000万元(该公司本年度除向股东借 款外没有向其他关联方借款,并且年度内没有变化),年利率 10%,年利息为300万元,该年度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 11.5%. ; 方式三,股东向公司股权投资350万元,公司向股东借款2650万 元,借款年利率10% 。
发行债券 银行/企业借款
发行股票 自我积累 企业内部集资入股
筹资费用和利息支出(符合条 件)可以所得税前扣除
只能扣除筹集费用, 股息红利只能所得税 后列支
不同筹资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企业目的是优 化资本结构,实现税负最轻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应该考虑尽量增加债务规模,但负债过高可能导致企业 经营风险加大,因此企业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
相关税收政策 长期股权资本税收政策 优点:风险小、稳定、无固定利息负担 股息所得税后分配:自然人----个税;法人----居民企业免税 长期债务资本税收政策 优点:节税、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利息可以所得税前扣除
项目 筹资渠道 税法规定 筹划目的 筹划策略
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的比较
负债筹资
权益筹资
税务处理
第三步:判断上述暂时性不可扣除利息中永久不可扣除的关联 方借款利息。 甲企业税负率和借款企业的税负率相同,不存在因超比例发 生的永久性不可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 乙企业税负率低于该企业税负率,但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不 存在因超比例发生的永久性不可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 丙企业税负率低于该企业税负率,且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丙公司分配的暂时性不可扣除关联方利息支出50.01 万元, 就是永久性不可扣除的利息支出。
因此浮动利率变得不再确定。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颁布后,对“同期同类贷款 利率”一直没有统一的执行口径,各地执行不一。
上海市、江苏省、河北国税等地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利息扣除 ,除非超过司法标准;
天津市、河北地税等地要求一律按照基准利率扣除。 河南国税等地,要求按照基本开户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 浙江省国地税,则认为这里的同期利率按照12%的标准执行,更
关联方融资与资本弱化税收政策
资本弱化:企业资本结构安排中,债权资本大于股权资本的现象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38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
款的利息支出可以据实可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38条规定: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
息支出可以据实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38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
税务处理
第一步:计算暂时性不能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 支付全部关联方利息:70+160+150=380(万元) 关联方借款总金额为:1000+2000+3000=6000(万元)。 暂时不能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 =380×[1-2÷(6000÷2000)]=126.67(万元)。
第二步:将暂时性不能扣除的关联方借款利息在各关联方之 间分配。 支付甲企业利息应分配比例为:70÷380×100%=18.42%。 支付甲企业利息应分配的金额为: 126.67×18.42%=23.34(万元)。 同样计算出乙和丙企业应分配的利息金额分别为53.32 万 元和50.01 万元。
方式三,既扩股又借款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 关联债资比例2650÷1350=1.963。该公司的借款比例没有超出税 法规定,实际支付的265万元利息可全额扣除。 ; 应纳税所得为235万元(500-265); 应缴企业所得税=235×25%=58.75(万元)。
个人所得税 股东利息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3万元(2650×10%×20%); 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利息265万元,可分配利润为176.25万元(500- 265-58.75) 股东股息分红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35.25万元(176.25×20%); 应缴个人所得税小计53+35.25=88.25(万元)。
向甲借款1000万元,利率为7%,付利息70 万元; 向乙公司借款2000 万元,利率为8%,付利息160 万元; 向丙公司借款3000 万元,利率为5%,付利息为150 万元。 该企业向3 家关联方借款交易中,只有向乙企业借款符合办
法规定的独立交易原则规定。 该企业和甲、乙、丙 3 家企业的适用税率分别是25%、25%、 18%、15%(假设各企业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致)。同期同类贷款 利率为6%。
“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 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 况。
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 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 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
负债筹资额 0
B 1000
C 1000
D 1000
权益筹资额 1000
0
0
0
EBIT(万元) 300
300
300
300
利率
0
10%
12%
15%
税前利润
300
200
180
150
应纳税所得额 300
200
180
180
应纳所得税额 75
50
45
45
税后利润
225
150
135
105
企业筹资结构的税务筹划
资本结构 广义:财务结构(全部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 狭义:长期资本结构(长期债务与股权资本比例) 短期债务列入营运资本 税务筹划对象:长期资本结构
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 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