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增加这就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
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据我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集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7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性格和学习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其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
我在平时测试中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
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那么,造成留守儿童有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
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
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而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一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等于失去安全感,心里有苦无法诉说。
我曾对类似的学生作问卷调查: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最需要谁的帮助?A、老师B、同学C、父母D、爷爷或叔、伯。
其中选C的占98﹪。
这说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失去父母的关爱,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孤独无助,长期以来就变得沉默寡言。
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
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二、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
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
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
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
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
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
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
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教师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班级管理中我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
我班有一位男生,他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
当我问他原因, 他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
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一次,在他生病时我把他背到医院让医生给他看病、打针、吃药、并替他支付医药费。
安顿好后,轻轻地拥住他双肩,微笑着告诉他:老师关心你,老师爱你!他听后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很惊讶,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紧接着流下幸福、感动的泪水。
我和他一下拉近了距离。
后来,我经常和他耐心谈话,节假日带他回家吃饭,嘘寒问暖。
从这以后,他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老师真心爱着他;于是,她才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也是从这以后,我更加细心关注这个留守孩子。
知道他渴望更多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师爱洒落在孩子身上。
现在,他有了明显的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教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
黄某是我们班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逢年过节偶尔回家看一看。
黄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
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
我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黄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语文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鼓励他以上大学的堂哥为榜样,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地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
两个月来,他的语文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
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地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
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
小学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
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
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
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运用电话等通讯工具和其父母取得联系,可以鼓励留守孩子写信和父母进行交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外挣钱的不易,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其实父母一直在关心他们,从心底里爱着他们,想着他们,念着他们,并为此而发奋学习,使亲情的纽带不至于松散。
我班有一个女生,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授课老师经常鼓励她用学校电话打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
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细心体会,耐心倾听,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有人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
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用温暖的言语去温暖留守儿童,用温暖的行动,去温暖留守儿童,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精神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