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年月目录第一章建设单位及项目概况 (4)1.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2项目基本情况 (4)1.2.1项目建设的背景 (5)12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123项目实施进度 (8)1.2.4主要工艺流程 (8)1.2.5主要原材料情况 (8)第二章节能评估的主要依据 (10)2.1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 (10)2.2规章和有关规划、产业政策及准入条件 (10)2.3省、市有关规定 (11)2.4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导则 (11)2.5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12)第三章项目设计内容及对比评价 (13)3.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及主要内容 (13)3.1.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3)3.1.2设计主要内容 (14)3.1.3主要建筑材料选材论证 (16)3.1.4采暖系统运行评价 (17)3.2设备选择原则及对比评价 (17)3.2.1设备选择原则 (17)3.2.2主要设备情况 (18)3.3厂区布置原则及主要内容 (18)331场地布置原则 (18)3.3.2场地布置 (19)第四章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 (20)4.1项目使用能源种类、来源及可行性分析 (20)4.1.1项目使用能源种类的选用原则 (20)4.1.2项目使用能源种类 (20)4.2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分析 (21)4.3项目使用的各种能源年消耗总量 (22)4.4水的使用和供应情况 (23)第五章项目用能系统、工序及其 (25)用能的平衡分析 (25)5.1项目用能体系及用能单元划分 (25)5.2项目各种用能量核算 (25)5.2.1电力的核算 (25)5.2.2柴油的核算 (36)5.2.3热力的核算 (37)5.2.4用水的核算 (43)5.3项目主要用能设备情况 (43)5.4能量平衡表及能流图 (44)5.5各单项能源(水)平衡分析 (47)第六章能耗指标及对标 (49)6.1能源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 (49)6.2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能耗 (50)6.3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 (51)6.4建筑物能耗指标 (51)6.5对标分析 (51)第七章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 . (53)7.1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53)7.2主要节能措施 (54)721建筑节能措施 (54)722电气节能措施 (55)723热力管网系统保温措施 (56)7.2.4节水措施 (56)7.2.5其它节能措施 (56)7.3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57)7.4节能效果分析 (58)第八章评估结论...................... . (60)第九章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2)第一章建设单位及项目概况1.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一)单位名称:XXXX)公司(二)单位性质:民营企业(三)单位地址:(四)法人代表:(五)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六)建设单位基本情况XXX公司成立于2008年5月,注册资金2100万元,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守合同重信用”,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以“开拓进取,诚信守法,安全创优”的企业宗旨和“强化过程控制,建造精品工程,追求效益最佳,提升建安品牌”的管理目标,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随着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不断提高,将为全市城市建设再添风米。
1.2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名称:XXXX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三)项目性质、类型项目性质为新建项目,类型为建材类。
(四)建设规模及投资建设住宅及商业服务楼7栋,其高层楼2栋,低层楼1栋,多层和中高层楼4栋,以及古城、物业和地下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筑,地上建筑面积76961.9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886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211万元, 1.2.1项目建设的背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
随着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加之交易市场逐渐规范,原有单一的产品供给形式将被丰富多元化的供应取而代之,为有实力的品牌发展商提供了更多机遇。
1.2.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XXX建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123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的建设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
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 情况和特点,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 功能。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确定该项目从 2008年12月份作项目申请报告 及报批项目,项目计划自2009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0年10月全 部竣工交付使用。
1.2.4主要工艺流程项目主要工艺由原材料购置、水电等附助设施供应、挖土方、打地基 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等组成,见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 1— 2。
图1—2项目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1.2.5主要原材料情况本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为:钢材、水泥、砂、石、环保砖 等,其中钢材由外地运输过来,其余材料在当地均有其生产的企业,可以 就近取材。
该地有丰富的水泥、砂、石资源。
本项目的建设就近取材大大 节约了建材采购的运输费用,使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得到可观的业务收益。
项目所需的水源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
原材料购置 楼顶防隔水± 0.00以上钢筋 •- 混土框架工程 室内装修及场坪水、电供应混凝土:C50- C25;钢筋:HPB235 HRB335和HRB40(级热轧钢筋;结构钢:Q235B砌体材料:对建筑围护及分隔用的砌体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可减轻结构的自重,减少地震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结构构件断面配筋及减少基础材料重量。
第二章节能评估的主要依据2.1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2.2规章和有关规划、产业政策及准入条件(一)《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二)《城市房地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号);(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四)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 号);(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 号);(六)《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七)《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 号);(八)《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九)《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十)《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发改委、科技部2006年修订);(^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7号);(十二)《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十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十四)《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工作的通知》(建科[2004]74 号)。
2.3省、市有关规定2.4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导则(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三)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四)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五)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六)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七)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75-2003);(八)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CJ26-95);(九)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J216-2002);(十)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十^一)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十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十三)《民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十四)《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十五)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十六)《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十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十八)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GJJ45-91);(十九)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8-90);(二十)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 132-2001);(二^一)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二十二)《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2.5其它相关技术资料第三章项目设计内容及对比评价3.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及主要内容3.1.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本着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生命周期设计、人性设计等原则,将传统性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
在工艺技术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性房地产开发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方案设计中坚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原则,不仅能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功能条件,而且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经济性、合理性合理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资源,执行合理的综合指标,以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超前性和协调性方案设计注重与区域整体规划相协调,建设有一定弹性和灵活性,并具备一定的超前性,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坚持以人为本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素质、经济条件、职业影响的差异, 对居住房屋和环境的选择有所不同。
因此方案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
3.1.2设计主要内容本项目A区用地面积39370.8平方米(含已建2#、3#楼),建筑面积96807.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811.3平方米,此次申请建设1#、4#、5#、6#、7#、8#、9#楼和其它建筑。
地上建筑面积76968.91平方米,其中住宅60704.64平方米,商服11010.5平方米,车库1985.49平方米,公建3268.2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886平方米,主要修建大型停车场,设立多个停车位,用于满足日益增加的车辆停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