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南风俗

陕南风俗

民俗调查报告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情。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另一小部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民间逐暂形成的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被人们和当地政府所默认。

一般的风俗习惯有婚、丧、嫁、取、生小孩、过大寿,还有扒房盖房等。

优良的传统风俗习惯被人们所敬仰,并代代相传,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新琢磨出了些新花样。

结婚是人生中一大喜事。

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

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陕南地方,在很早以前的时候会有哭嫁的习俗。

娘家人边为出嫁姑娘置办嫁妆,边相互倾诉离别之情及叮嘱的话语。

会哭的姑娘不哭现词,哭的内容丰富多彩,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亲朋、哭媒人、哭嫁妆、哭开脸、哭上头、哭换露水衣、哭上轿、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有长短句,有五言七言,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逐渐衍化成有一定格调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在我的家乡,根据婚礼的传承和周围人的说法,结婚的第一天,那是女方家的时间。

女方家要备酒席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

此席称之为“花圆酒”,意为女方嫁女。

宴席中女方父母被年龄稍长与他们的亲朋好友用鲜艳的红印泥涂个大红脸寓为红红火火,当然有大家祝福加整治,图的就是开心,自然不会有人生气。

当天晚上,就是女方父母同“总管”(了解风俗习惯及婚礼礼数的亲戚或朋友)商议第二天结婚的注意事项。

当第二天新郎来接新娘时,自然先被女方家的小孩子堵门要红包,然后是吃甜酒汤圆,取甜甜蜜蜜,圆满之意。

接着由新娘的弟弟将新娘背出女方家门口,在门口要铺一张大红纸(因为在此时新娘还不能脚沾地),让新娘踩在红纸上交给新郎官,这时新郎就可以抱着新娘上花车了。

在这段时间里新娘不能回头看娘家一眼(据说这样不吉利。

)当花车接新娘走时,要按原路返回,此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到男方家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男方会派人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手,而新娘会给这个送水的人一个大大的红包的。

这天的婚宴就是正席,即男方家娶儿媳妇。

农村随礼很随便,几面之缘的交情也的送,这事风俗习惯,一般随礼一百元。

如果一家过事,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凑热闹。

第三天由男方家准备宴席邀请女方父母及为女方家送亲的人(俗称“尚亲”)。

此席名为“圆欢席”,取其团圆、欢乐之意。

为的是双方父母及亲朋
好友在一起欢欢乐乐,彼此多些认识、了解。

第四天是新娘回娘家。

早上有尚
亲的人到新郎家接新郎和新娘回娘家,在太阳快落山只前,要将这对新婚夫妇
送回去。

这样婚礼就圆圆满满地结束了。

这里除了婚礼有讲究外,还有送葬。

在陕南一带老人去世后,一般要通过
洗尸、停尸、入棺、闭棺和出殡几道程序。

过去一般为3天,现在多为一天一夜。

在守灵期间,丧家为了悼念亡灵,慰藉人心,便会请歌手来唱孝歌,也有
歌手不请自来的。

歌手大多是业余性质的,他们会唱多种孝歌,有的还能即兴
创作,针对死者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情况来虽。

有一个人唱的,有对唱的,也
有一人领唱,众人续唱或合唱的。

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
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数。

停尸的当天。

室内灵堂已安排就绪,室外庭院点燃香、烛和火纸,燃放鞭炮。

歌手的开场锣鼓是叙述灵堂摆设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灵的子女不禁
失声哭泣。

在守灵期间,孝男孝女要出门接待前来吊孝的亲友乡邻,陪祭的人
一进灵堂,歌手便引唱孝歌。

天晚了,灵堂内外灯火通明。

丧家招待歌手和
前来悼念的亲友。

饭后不久,歌手继续虽哭丧歌,亲友也有唱劝人孝敬老人的
孝歌。

到了半夜,由领头人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后,名曰
“转香”。

在歌手间歇的时候,丧家以茶点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润喉。

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灵堂,来到室外,改唱“还阳”歌。

送灵时,歌手又唱送灵歌,孝子随后叩头。

“尸不见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亲要看一眼
死者面容,即“辞容”,然后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

棺木用木杠抬,木杠前后刻有龙头龙尾,歌手一唱“启
龙歌”,孝儿孝女牵着灵柩上系的白纤在前,众亲友在后送行。

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鸣锣敲鼓开道,遇山唱山,遇树唱树,遇水唱水。

并以祈祷歌给抬杠有人
加油。

在锣鼓鞭炮声中,孝歌一直唱到坟地,下葬时先撒“五谷”,孝子接着
五福,植土,谢恩。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
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
方面的牵头人等。

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
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
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
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
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
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


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
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陕南杀猪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单日为吉日,随后要招呼亲朋故旧和杀猪
人“吃泡汤”,厨师做菜时,要从猪头到猪尾割一块来做,意为一年喂猪,有
头有尾,然后将猪肉腌熏起来。

在走亲访友时,猪肉是最好的馈赠礼品。

这腊肉,又叫烟熏肉,是陕南一带的地方特产,也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
统佳品。

这种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
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

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

选用柏树枝、
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

或挂于
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秦巴山
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

即使城
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
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

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
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
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
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

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
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

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

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
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

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
标志。

陕南的民俗很多,想要了解的更多,不妨多走走,也许有更多地发现。







系别:中文系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黄艳
学号:20112152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