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广泛,音乐流畅,旋律柔美;语音朗朗上口,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其地方色彩浓郁,歌词寓意深刻,启发教育性强;题材内容丰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传承和创新发展陕南民歌有利于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拓展陕南旅游文化环境意义深远。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创新发展研究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

陕南三市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发端起源于民间,体现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形式的歌谣;它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淳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

陕南民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来自民间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上文物宝藏。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传唱和记载。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战乱和人口的迁徙等,流传在辖区内的传统民歌,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它融巴蜀文化、陇南文化、荆楚文化、秦汉文化等多元性民族因素于一体,因而受到了历代文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多元的人文背景和多彩的艺术特征陕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艺术种类被保护和挖掘也是近几年的事,自从央视“阿宝唱法”和全国青歌赛加入了原生态演唱之后,才逐渐自成体系。

经过汉中镇巴的刘光朗、安康紫阳的张强宣和何氏三兄弟等陕南民歌掌旗人的传承及陕南著名作曲家胡远清老师等人多年不断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已初具雏形。

如今汉中以镇巴为代表,安康以紫阳为代表的陕南民歌流派已逐步成形,并得到了各级音乐专家们的认同。

由于镇巴和紫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特征,因而造就了陕南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主要是靠农民歌手们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传承,歌手们大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演唱,故他们演唱的随意性大,在同一首歌曲上曲调多变、调式也有变化。

也正是这一原因给广大听众造成了“陕南民歌曲调单一,唱腔简单,总是用一种‘哭丧’调进行演唱”的片面认识。

然而,从民间音乐人搜录整理的六大类三百多首陕南原生态民歌来看,它们体裁丰富、曲调优美、调式涉及面广,就连人们认为最难听的孝歌的“哭丧调”其体裁及调式变化也是非常大的,它的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给人以如泣如诉的听觉感受。

陕南民歌在其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特性。

1.演唱的区域性特征陕南民歌按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花鼓戏、水戏、地方民俗音乐和地方宗教音乐六大类,每一类歌曲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大调曲目都用高腔来演唱,小调民歌多用平调演唱,通山歌却又两者兼容。

有些农民歌手在演唱时高腔平腔相互交替运用,常把小调曲目用高腔来演唱,如《放羊调》:“正那月的放羊正月正,堂前辞别二双亲,羊儿吆起前面走,奴家脚小随后跟……”这是一首典型的小调曲目,曲调凄凉委婉动听,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而歌手将它用高腔演唱出来,就又为此曲增添了几分凄凉幽怨的色彩。

在陕南民歌中,通常有一首曲子三个版本的唱法这种情况,如小调歌曲《十二月花》:“正月里什么花辕门高挂,什么人来手挽手同下山来……”就属于这种,他们演唱这首歌时三个地方的歌词都不尽一样,旋律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一致的,本段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故事。

2.语言的即兴性特征由于歌曲的演唱者大多是农民,他们都是以“捡口歌子”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他们演唱的歌词语言朴实、直白、朗朗上口。

如“连八句(连八梢)”中:“郎在四川学木匠,姐在房中烧宝香。

一望二望二十四望,观音老母送子娘娘,南京土地北京城隍,你保佑我郎早还乡,免得我一心挂两肠。

”它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描述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再如流传在镇巴东区的一首“花鼓子”《新媳妇歌》:“姐儿那个今年一十八,她脚蹬门槛在绣花,那山来了一冤家,他也认不得我,我也认不得他……”叙事性强、语言朴实而直白。

陕南民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这些农民歌手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听觉感受和记忆,基本不用书面记录方式,故而使陕南民歌时至今日也没有完美的记谱方法,这样就造成了音乐旋律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正由于旋律的易变性,所以歌手们大都能即兴创编歌词,见什么唱什么,语言丰富诙谐且无重复,因此深得观众喜爱。

3.歌词的教育性、趣味性特征陕南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演唱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和事迹,他们借用这种古典故事来教化后人要孝敬老人、积德行善等,教育意义深远。

如《十绣洛阳桥》采用民间“耍彩船”的来历与传说来教育后人要多做善事,慈悲为怀的良好思想品质。

陕南民歌与其它各地民歌一样,“情歌”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在陕南民歌中,情歌的趣味性又是最强的一种,唱词诙谐、幽默而调侃,如“通山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屋里织绫罗,你个挨刀死的发瘟死的摔崖死的砍脑壳死的,你唱得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织不了绫罗丢不了梭,绫罗不织了听山歌”。

再如劳动号子中的“拉风箱号子”:“人家的丈夫像书生,我的丈夫像猴精,猴精猴精古怪妖精,戴个帽儿没得顶顶,穿个鞋子嘛没得后跟,叫他到这头他在那头哼……”。

这类民歌的趣味性和调侃性都特强,能很好的调节现场氛围,使人过耳难忘,记忆忧新。

二、丰富的体裁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1.体裁与内容的多样性在陕南民歌中有一首《哭嫁歌》很有代表性,歌词唱道:“红日落西方哟,耳听外面闹嚷嚷,一吆?儿嗨吆哎,小女子哎哭嫁妆,哭声奴的公哎,奴的公呀公呀哎,胡子白得如棕哎,你养孙子一场空,哭声奴的婆哎,奴的婆呀婆呀哎……姐姐如今要出嫁,堂上爹娘你孝敬,哭声奴的弟哎,你比姐呀小两岁,好弟念书莫贫玩,为爹为娘争口气”。

《哭嫁歌》的唱腔不是很复杂,曲调也比较简章,旋律易记,但是曲调和歌词悲凉沉重,让人难过。

据有关资料记载,“哭嫁”本是土家族的一种婚嫁习俗,可是在陕南的许多地方,姑娘出嫁时也沿用这种仪式和传统,基本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商洛的镇安、柞水两县的地方音乐也极为丰富多彩,如劳动时唱的《山歌》,赶船时唱的《船歌》,谈恋爱时唱的《姐儿歌》,老人去世后唱的《孝歌》等等。

这些地方音乐均属五句结构式,多为2/4+3/4拍,且多为五声微调式。

《山歌》的特点是豪放、高昂,都有一种回音的感觉。

再如《船歌》多用于重大假日在赶船时所演唱,句式结构完整,语言多为颂扬古今名人,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有关劳动情景和场面。

如山歌式小调《十二把扇子》。

此类音乐在当地影响了很多人,人们在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哼上几句,既能解除疲劳,又有了一些精神上的慰籍。

而《孝歌》却是流传最广、唱得最多,十分受人喜爱的地方音乐,曲子幅度不大,如泣如诉,让人听后十分感动,自然伤心落泪。

2.艺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性陕南民歌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反映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的,如以情歌对唱形式的有《对歌》:女:“山高路长难通天,井里水深不行船,金井河畔岸儿高,哥没开口妹难恋。

”男:“妹儿行路哥走坡,心想问妹人太多,妹若有意来相好,唱支歌儿来还哥”。

女:“唱歌之人识歌者,撑船之人识水深,采花之人识花路,妹今已识哥哥心。

”还有反映婚姻悲剧的民歌《不怨爹妈怨媒婆》:“小奴今年一十八,两个红媒到我家,红漆椅子绿椅褡,两个媒婆来坐下,先装一袋蓝花烟,后倒一杯桂花茶……不怨爹妈怨媒婆,骗吃骗喝害奴家”。

还有一首小调民歌,曲中通过对婆家人的诅咒,体现了对封建婚姻的强烈反抗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郎在对门薅黄秧,姐在房里办嫁妆,你办嫁妆我添箱,下河的鞋儿买两双,我办我的嫁妆你添你的什么箱,我在婆家不久长,前脚到屋公公死,后脚到屋公婆亡,大伯子哥哥摔崖死,嫂嫂坐月产后亡,兄弟放牛牛打死,弟媳妇跳水游长江,只有丈夫命最长,神皇庙内烧高香,惟愿丈夫早些亡,重新回去配小郎,一莫嫌是个过婚嫂,二莫嫌是个贱婆娘,好比后院酸李子,未曾结果你先尝”。

歌词的诅咒可谓毛骨悚然,语言的运用堪称尖刻老辣,令人叫绝。

还有描写小女子偷偷在闺房幽会时与老娘的对话,风趣幽默,其歌词是:“一更里来一柱香,情哥来到大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风吹门栓响叮当。

二更里来二柱香,情哥走到了姐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猫儿跳到了案板上。

三更里来三柱香,情哥进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该死的老鼠咬皮箱。

四更里来四柱香,情哥到了姐床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哈耙子狗儿添米汤,五更里来五柱香,情哥出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隔壁子王大娘起来磨豆桨”。

可谓诙谐搞笑,令人难忘。

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创新陕南民歌发展思路陕南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长期以来是激励陕南人民劳动生活、表达喜怒悲哀、抗击自然灾害、寻求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渗透出特殊的历史传承价值和人文思想价值。

研究陕南民歌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拓展,有利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繁荣,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陕南的音乐文化品位,拉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拓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研究陕南民歌的生态文化特点,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意义深远。

首先,陕南民歌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反映着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和风貌,只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和人文历史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欣赏、研究、挖掘、整理和传承,才能打动和感染、教育和启迪更多的人,正是这种浓郁醇厚的民歌和音乐文化才会吸引人们去欣赏歌唱,代代相传,永不流失,它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和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标志,研究和发掘地方民族音乐,对研究音乐人类学、美学、文化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地方民歌和音乐不论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还是构建社会文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作用。

同时,在促进邻里团结,相互往来,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地方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红白喜事,乡亲们都会相聚一堂,连续几天几夜长歌不息,乐声不断,以示庆祝或怀念。

不难看出,在现代音乐极为发达的今天,远不能取代当地的民歌和民俗音乐,而是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传唱和接受,也愈加彰显出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民歌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

陕北民歌和信天游的粗犷豪放,表现了陕北汉子的特点,而陕南民歌、汉歌、陕南花鼓则情调抒缓,情趣委婉,在传播地方风土人情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如商洛本地的祭祀音乐和风俗音乐、哭腔音乐与孝歌,有些地方还有鼓乐曲、婚恋对唱音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