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训诂学》自学考试题型和考试技巧(共3个要点)第一,你必须知道考试题型。
重庆自考有: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多项选择题(5个10分);名词解释题(2个1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2个30分)。
2015年训诂后面大题主要涉及音训和注音方面的知识。
1、论述说文解字的贡献;2论述异体字的由来的方式。
第二,把下面的学习笔记看一看。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
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
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
)(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
(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
)(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
或不言避讳字,或缺笔。
(6)无句读。
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①古书文字有错、脱、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③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
(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2.2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2.词义演变。
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
)词义的转移:指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2.3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
2.修辞障碍:。
(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
(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左传》“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两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依避免行文单调枯燥。
如:《左传》“贄币不通,言语不达”“通、达”互文见义。
)(2)倒文:古人在行文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今人叫“倒装”。
(3)变文:又叫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有变文以协韵,变文以成辞,变文以避复等情况),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此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
2.4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连类而及: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想象,我们称它为“连类而及”。
2.5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书语言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3.1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当从事哪些工作。
既然训诂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书面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那么凡是解释古代语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
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校勘等。
3.2解释词义包括:解释1.本义与引申义:在此的若干互相关连的义项中,能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以今语释古语:是指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
3.方言:(1)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话)去解释古代的语言。
(2)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①二者虽出发点不同,当方式上是相似的。
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古语。
②它们的目的不同。
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是方言与通语相通。
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
③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古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3.3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
它包括①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
②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
(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句读。
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③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
④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⑤申述章旨⑥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⑦引证史实和故事⑧评论原文等。
3.4注音的方法:1.譬况法: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甲读若乙”。
3.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来的一般的读音读.3.5校勘的方法: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
校勘的方法有: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4.1形训作用: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还可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局限:刑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惟一依据。
3形声字的形符只能能够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形训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笔意:指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2声训方式: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解释字(词)义。
声训方式: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涧也)。
3利用同形字。
(被训字和训字之间有声调和词性的不同,二者在词义上有必然联系。
如:蒙者蒙也。
声训作用:1寻求本字。
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而寻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
如“选贤与能,”“与”本为“举”。
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
2.推求语源。
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同源词。
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广泛联系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运用声训的方法联系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
其次,因汉语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束缚,辗转联系其他音同、音近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