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诗化美学思想研究
德国浪漫主义诞生并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
面对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导致的现代性危机,浪漫主义者们将诗作为
反映与抨击现实的手段,通过对无限性、理想性意象的追求,意欲建立起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架构。
在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中,无限性与
理想性昭示着主体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这是美得以
实现的途径以及最终的目标。
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诗化的世
界观是其理论的基础要素。
诗化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文学修辞方式,同
时也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审美模式。
这种思想从浪漫主义作品转向现实生活,从而实现了从诗化向浪漫化的过渡。
反讽正是这一
过渡得以完成的重要手段。
反讽哲学意味着一种哲学思考上的无限性。
而浪漫主义哲学,即是以反讽哲学为理论核心,在追求不断的自我否
定与无限理想的过程中,向人的完美形态趋近的哲学。
由此可见,浪漫主义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延伸,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
德国早期
浪漫主义渴望构建一种诗化世界,并在思索人生意义和追寻生活价值
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诗化哲学”,“诗”的精神贯穿于浪漫主义精
神的始终。
本文从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诺瓦利斯的“蓝花”意象出发,对浪漫主义诗学的发展演进历程予以梳理,通过探析德国早期
浪漫主义诗化美学的主旨内容与理论局限,进而阐释其在当今时代的
重要意义。
本文指出,浪漫主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与现实价值。
现阶段社会正在面临诸如精神匮乏等一系列现代性危机,而浪漫主义对于理想信念不断追求的指引性意义,能够充分激发社会
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不断克服人类精神的危机,其艺术教化功能也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