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浪漫主义里的 中世纪元素 - 政大公共(个人)网页伺服器

德国浪漫主义里的 中世纪元素 - 政大公共(个人)网页伺服器


中譯本
雷辛Lessing:智者納坦Nathan der Weise(世界文學名著欣賞大典第 四冊,聯經) 歌德Goethe: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浮士 德Faust 席勒Schiller:威廉泰爾Wilhelm Tell、強盜Die Räuber 海涅Heine: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 赫塞Hesse: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車 輪下Unterm Rad 霍夫曼Hoffmann:睡魔Der Sandmann 卡夫卡Kafka:城堡Das Schloss、審判Der Prozess、蛻變Die Verwandlung 湯瑪斯曼Thomas Mann: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 方塔納Fontane:Effi Briest(世界文學名著欣賞大典,第五冊,聯經) 施托姆Storm:茵夢湖Immensee、白馬騎士Der Schimmelreiter 精選,大步文化出版社,鄧雙琴主編) 徐四金Süßkind:香水Das Parfüm 鮑爾Böll:短篇小說集(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書華出版社) 葛拉軾Grass:鐵皮鼓(錫鼓)Blechtrommel
浪漫主義的分期
早期:耶拿(約1793年起),Schlegel兄弟、 Tieck、Wackenroder、Novalis。 高峰期:海德堡(約1805年起),Armin、 Brentano、格林兄弟、Uhland、Eichendorff 施瓦本派(約1810年後),Uhland、Schwab、 Mörike 晚期:柏林,Eichendorff、Chamisso、 Brentano 1820年之後逐漸式微,但尾韻延續至19世紀中 葉
德語經典名著 I
啟蒙主義時期:萊辛(Lessing)「智者那坦」 (Nathan der Weise) 歌德(Goethe)「維特」、「浮士德」 席勒(Schiller)「強盜」、「威廉泰爾」 浪漫主義:愛辛多夫(Eichendorff)「飯桶」、 E.T.A. Hoffmann「睡魔」、「公貓Murr的人生 觀」、「魔鬼的毒藥」、Chamisso「Peter Schlemiehl的奇幻故事」、Grimm德國童話/傳 說 三月革命時期:Heine「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寫實主義:Büchner「但通之死」、Fontane 「Effi Briest」、Storm「茵夢湖」 自然主義:Hauptmann「織工」
中譯本
德國短篇小說集,周學普譯,大業出版社 1956。 德國小說選,宣誠譯,文星出版社,1964。 德奧短篇小說選,水牛出版社,1969。 當代德語小說集,鄭樹森主編,允晨文化 出版社,1989
德國詩選,李魁賢譯,三民出版社,1970。 德詩選粹,齊德芳、張明華譯,歐語出版 社,1979。
Joseph von Eichendorff
作者生帄(1788-1857) 全名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是屬於浪漫主義晚期的作家。 1788年三月10日出生於上西里西亞(Oberschlesien,波蘭南邊靠近捷 克)的一個低階貴族家庭,拿破崙戰爭開始之後家道中落。 1805年開始在哈勒(Halle / Saale)修習法律,1807年轉往海德堡,開 始接觸浪漫主義運動,並對德意志古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1808年浪漫 主義大家Achim von Armin、Clemens Brentano等人相繼來到海德堡。 Eichendorff的詩作尤其受到這兩位所合編的德國民間故事集Des Knaben Wunderhorn的影響。 1808年Eichendorff完成學業,翌年隨即轉往柏林,在那裡結識了許多晚 期浪漫主義的思想家及作家。在1810年的維也納之行,他認識了另一位 德國浪漫主義重量級的人物Friedrich von Schlegel,Eichendorff的第一 部小說Ahnung und Gegenwart(1815年出版)便是在此一時期完成。 1813年離開維也納之後Eichendorff投入對抗拿破崙的解放戰爭。戰後開 始尋求穩定的生活,在普魯士王國擔任公職。1816在Breslau,1820在 Berlin,1821年Danzig、1824年Königsberg。 直至1857年去世為止,作者除了詩作之外,還有數部小說問世,除上述 的Ahnung und Gegenwart,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1826 年出版)、Das Marmorbild(大理石像,1819年出版)等都相當膾炙人 口。
德國浪漫主義盛行時期的時代背景
浪漫主義的主流由18世紀最後10年(有人從法 國大革命1789年算起)到19世紀30年代(有人 算在歌德卒年1832),其尾韻延伸至40年代後 半。 拿破崙席捲歐洲,在異族統治下,浪漫主義者開 始對德意志民族意有所省思。積極探索德意志語 言、文化、文學的根源。 在這期間德國的國族主義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 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德語文化是在南北政治勢 力對立的情況下發展:南奧地利(以及巴伐利 亞)、北普魯士。
關於流派文學的分期
各個主義及流派並非只反映在文學上,其涵蓋範 圍,舉凡藝術、音樂、日生活以至整個文化的 意識層面。在此討論的範圍僅限於文學。 主流的變革常由於對前一時期某一思維的反動。 只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例如古典主義退為非主 流並非一夕,且退為非主流之後並沒有消失。 因此前後兩主流的時間也許重疊,通常沒有明確 的時間分界點。 此外,作家有時也無法做明確的歸類,例如,德 國文豪歌德便橫跨三個時期。
術中所有分離的文類結合,讓寫作藝術與哲學和修辭學接觸。它也 將詩與散文、天分與批評、藝術與自然詩有時混合、有時融合,讓 文學創作生動和諧,讓生活與社會詩情畫意…」
受民俗文學影響:Des Knaben Wunderhorn、 格林童話。 浪漫主義的古日耳曼及中世紀情結。 避免使用外來字(拉丁文除外);重新使用德語 古字。 象徵手法的運用
大事記
Franz. Rev (1789)、拿破崙崛起(1806年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告終)、解放戰爭 Befreiungskriege(1813-15)、拿破崙戰 敗、維也納會議Wiener Kongress (1814/15)、復闢主義Restauration、 Karlsbader Beschlüsse決議 (1819)、法國 七月革命Julirevolution in F. (1830) 、 Hambacher Fest (1832)、三月革命 Märzrevolution in D. (1848)
內容大綱
第一到二章:離鄉到維也納。 第三到四章:維也納到義大利。 第五到六章: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堡。 第七到八章:羅馬。 第九到十章:由羅馬回到維也納。
第一到二章:離鄉到維也納
(一)冬春之交,主角毅然離開家鄉要去追求自己的幸 福。途中拉琴高歌之際,遇到一輛載有兩位女士─一位 年長、一位年輕─的馬車,於是和她們一起到W城(指 維也納,Wien)的一座城堡。主角起先在堡中擔任園丁, 並暗戀那位年輕小姐。有一次在花園裡主角被要求唱歌 娛樂一群顯貴,他覺得受辱痛哭。(二)更換職務擔任 收稅員,搬到官舍過著悠閒的生活。結識資深的城堡守 門員。主角每天偷放一束花在石桌上要給那位小姐,直 到有一回被逮到。城堡主人遠行歸來,舉辦化妝舞會慶 祝,當他看到他心儀的小姐與一位軍官牽手站在陽台上 接受歡呼,傷心欲絕,之後決定再度流浪。於是毅然離 開城堡,拉琴高歌,欲前往義大利。
16世紀下半以及17世紀
文學分期灰色地帶 德語文學無世界級巨作 英:莎士比亞Shakespear 1564-1616;西 :賽萬提斯Cervantes 1547-1616;法: 拉辛Racine 1639-1699、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
德國近代文學分期一覽
啟蒙主義(18世紀) 狂飆時期(1770-1785左右) 古典主義(1786-1810左右) 浪漫主義(1789-1830左右) 1848年三月革命時期文學 / 畢德麥雅時期 (1830-1848) 市民寫實主義(19世紀下半葉) 自然主義(19世紀末) 新浪漫(1890-1915左右) 表現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 戰爭/戰後(廢墟)文學
「一個飯桶的故事」 (1826)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最晚在1817年已經下筆 1816在Breslau實習,1821年E.調職前往Danzig 1823年首度出版作品的前兩章,書名『新吟遊 詩人,一個可憐的飯桶生命之一章』“Der neue Troubadour, ein Kapitel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1826年全文與『大理石像』和其他詩作一併出 版
作品的浪漫主義文學特性
混合體文類,文中有詩。與古典時期的純文類成 對比。
德國浪漫主義理論家施列格(Friedrich Schlegel)把他稱做「演進 的萬象藝文創作」(die progressive Universalpoesie),對此他說 道:「浪漫主義的詩作是演進而萬象的,它的定位不僅是將寫作藝
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
與狂飆、古典同為對人文主義、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理性 主義Rationalismus的反動。 早期浪漫主義的精神與古典主義密不可分。其共同的思 維背景是德式的理想主義(Kant、Fichte、Hegel、 Schelling)。 但後來又對古典主義的某些思維反動。Goethe: “Klassisch ist das Gesunde; romantisch das Kranke.” 「對遠方的渴望」是19世紀文學主要動力之一,又可分 為空間與時間層面,對空間的渴望就是旅行,對時間的 渴望就是追思古代之情。 慕古之情,古典主義的偶像是古希臘羅馬文化,浪漫主 義崇敬的則是古日耳曼及德意志中世紀的本土文化。 反應時代背景:在不安的時局下思維層面的逃避─追求 浪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