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产生巨大威胁并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发展。
而中国是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且每年地震、滑坡、台风、大雪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也在成逐年增加的趋势。
大多数突发性自然灾害都是难以预测的,而每次都会给人民的生命以巨大摧残。
近年来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推动了应急物流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应急物流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文章运用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应急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急物流储备设施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1)第一章应急物流的概述 (3)1.1应急物流的含义 (3)1.2应急物流的特点 (3)1.2.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3)1.2.2弱经济性 (3)1.2.3非常规性 (4)1.2.4高响应性 (4)1.3应急物流的要求 (4)1.3.1快速反应能力 (4)1.3.2柔性化 (4)1.3.3及时满足需求 (5)1.3.4合理降低成本 (5)第二章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5)2.1制约中国应急物流发展的主观原因 (6)2.1.1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6)2.1.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尽合理 (6)2.1.3应急物流作业流程需进一步优化 (6)2.1.4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7)2.2制约中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客观原因 (7)2.2.1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7)2.2.2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7)2.2.3应急物流的概念和知识未普及 (8)第三章应对我国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 (8)3.1针对“主观原因”的对策 (8)3.1.1完善应急物流预案机制 (8)3.1.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9)3.1.3建立应急物流配送网络 (9)3.1.4强化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 (10)3.1.5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 (10)3.2针对“客观原因”的对策 (10)3.2.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障 (10)3.2.2加强应急救援设备的投资,完善应急的基础设施 (11)3.2.3开展知识宣传,重视人才培养 (11)第四章总结 (11)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应急物流的概述1.1应急物流的含义一般地,应急物流是指危机发生过程中对各种需求物资、相关人员、减灾资金等保障资源的从供应地到需求地的流动;还有一部分专家理解应急物流往往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是指国家行政机构及地方政府应对重大的灾难、事故以及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紧急的物资流动过程。
笔者认为,应急物流是为重大自然灾害、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事件提供保障物资,保证应急物资的时效性,确保事故损失的最小化的应急物资统筹规划。
1.2应急物流的特点1.2.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激发应急物流活动的是各类突发事件,所以应急物流具有随机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结束过程都不明确,所以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减少损失,保证物资供应,做出物流决策,对以上要求,一般的物流系统很难实施。
1.2.2弱经济性应急物流旨在应急,其主要目的绝不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应急物流机制很大程度上应体现社会利益,由于应急物资供求关系的变化、应急物资的紧迫性要求以及突发事件引起的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应急物流成本的增加。
1.2.3非常规性应急物流往往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物流环节较简单,物流链条较紧凑,为保证物流效率,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应急物资供应商以及相关物流机构联动,呈现一定的强制性和行政性。
1.2.4高响应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流就应该迅速启动。
一方面,保证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另一方面,对应急物流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高效的应急物流反馈系统,及时掌握应急信息。
1.3应急物流的要求1.3.1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往往对各种物资的需求紧急、量大、相关性强。
只有建立高效的、及时应急物流反应系统,对各类应急物资合理地调度,才能真正做到减少甚至避免损失。
1.3.2柔性化应急物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欠缺,以致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另外,应急物资的时间成本应排在第一位,一旦应急物资没有及时运达,损失巨大并不可挽回。
因此,在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时,应注意对应急物流系统柔性设置,即使需求或环境发生变化,也可以迅速调整,发挥应急物流及时、高效的功能。
1.3.3及时满足需求突发事件的发生、持续、结束时间、强度以及影响范围目前很难事先精确预测,而应急物资的品种、数量也不可预知。
构建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以及时、快速、高效地满足应急物流的服务对象,向其提供合适品种,充足数量的应急物资,使应急物流的效益最大化。
1.3.4合理降低成本由于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在运行时更应该考虑其成本。
投入在应急物流活动的资金有限,同时一旦突发事情发生后,由于应急物资的稀缺性和急迫性,成本相对增加,合理地控制突发事件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章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2.1制约中国应急物流发展的主观原因2.1.1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应急物流管理强调政府协调机制,针对具体的应急事件,应急方案一般会从政府、军队、民政、卫生、商务、城建、交通等部门抽调人员,临时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来处理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
2.1.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尽合理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数量有着严重的不足,且布局不合理。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承受能力不足,若发生自然灾害,对外界的依赖较强。
但是民政部在全国设立的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却分布在中部、东部地区,这样不利于对西部的重大灾害实施快速的反映,不利于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且国家级应急物资品种单一、数量不足。
2.1.3应急物流作业流程需进一步优化在突发事件中,我国的相关人员经常以常规物流作业流程来处理应急物流实务。
应急物资的包装、储存、搬运、装卸与运输等流通环节未能按照应急的目的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造成物资的包装标识和信息不统一、储存堆放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车辆的运输调度和路径行驶安排上达不到快速、安全与经济的要求。
2.1.4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的某些地区,在发生突发性事件之后,尤其是地震之后,受灾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往往出于中断状态。
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而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地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和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从而造成判断的不准确。
另外,受灾地区与外部运输方式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而错失救援的最佳时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2.2制约中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客观原因2.2.1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体系较为零散,立法空白较多。
由于我国出台的许多专项应急法案是问题出现时应急立法的产物,不同法规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使用范围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
整个社会保障工作所依据的大多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且很大部分为“意见”、“通知”等,灾害应对处置及社会保障立法的权威性函待提高。
2.2.2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国各地在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建设进度的同时,未能将国家救灾储备库的规划建设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布局与功能统筹考虑,应急与常规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和通道系统的建设缺乏对应急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
2.2.3应急物流的概念和知识未普及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一般所持续的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广大民众快速做出或逃或躲的决策。
但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应的物流知识,很多人在事件突发的瞬间被吓倒,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章应对我国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3.1针对“主观原因”的对策3.1.1完善应急物流预案机制应急物流这种“急”的特点要求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工作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资金的准备、应急物资的储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制定应急预案时,应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几次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几个备用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并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的批准。
3.1.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增加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
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重点应是西部地区,且根据各个地区突发时间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等历史的数据确定不同的储备量。
国家物资储备库的物资品种应由单一的帐篷增加到各种主要的生活用品。
不同地区的物资储备种类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在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国家是主体,军队是骨干,地方是补充,市场是辅助,家庭是基点。
所有的国家级应急储备物资均由国家常设的应急物流指挥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不同部门管理带来的混乱与物资保障成本上升的问题。
3.1.3建立应急物流配送网络良好的配送网络将极大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提高供应网络的柔性和效率。
救援物资的供应端,供给主体众多,供应物资品种多、批量大,缺乏统一的规格、标签,除物资配送职能外,还需要担负收集、挑选、分类供应救援物资的职责;物资的需求端、需求者众多,时间紧,数量大,因此,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必须与当地的应急指挥中心、救灾指挥部等紧密联系,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体系,及时反馈应急物资流动信息,实现高效的配送功能。
3.1.4强化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建立完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匹配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保证运送物资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运输实际过程中,可运用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时刻关注物资的运送情况,确保物资准确按时到达受灾区。
3.1.5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由于物流业自身具有重经验和操作的特点,因此应急物流系统的指挥者、操作执行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等都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在出现特殊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问题,化解危机。
此外,还应有较为全面的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除了物流专业队伍外,工程技术、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应急行动必需的。
这些人员与他们所使用的物资都是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至灾区的,因此要提高应急物流效率,也必须与他们有效的沟通,密切配合。
3.2针对“客观原因”的对策3.2.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障法律保障对处理自然灾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