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

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

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单。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

万物化醇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

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

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

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

(四)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生相克是常情。

生为资生助长意,木火土金水相从。

克是克制与制约,木土水火须次金。

欺凌反克为相侮,超常制约相乘逢。

(五)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比类万物情,肝风木而火属心。

脾为湿土肺燥金,肾寒属水需分清。

肝味酸来其色青,心属苦味赤色明。

甘黄归脾咸黑肾,莫忘肺白味为辛。

(六)气的功能:
推动激发原动力,防御护卫实腠理。

阳气产热起温煦,
营养之功体得益,液态物质赖固摄,代谢全凭气化利。

(七)气的分类:
元气来源肾中精,依赖三焦全身行。

推动激发各脏腑,生命原始动力兴。

大气水谷生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

贯心脉而行气血,视听语言活动济。

水谷精微化营气,十四经脉循行迹。

精纯柔和濡脏腑,化生血液营养施。

卫气亦为谷中精,昼行于阳夜行阴。

温养调节司开合,防御外邪保康宁。

(八)血:
中焦受气取汁膏,循行脉中营血号。

滋润濡养各脏腑,神志活动源有靠。

(九)津液:
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赖循行。

渗于肌肤入血脉,质清滋润谓之津。

进入髓脑滑关节,质地稠厚液为名。

化生血液运载气,排泄产物调阳明。

(十)脏象:
脏居于内形外见,取名脏象来体现。

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为特点。

六腑专司传化物,泻而不藏是为权。

脑髓骨脉胆胞官,奇恒之府有专篇。

(十一)五脏:
心主神志血脉通,开窍于舌面为荣。

在液为汗在志喜,君主之官主宰权。

肺主气而司呼吸,通调宣降百脉利。

治理调节开窍鼻,志悲液涕华皮毛。

肝藏血禀疏泄权,开窍于目华甲颜。

在液为泪体筋连,将军之官虑决全。

脾为仓廪运化先,统血升清赖功健。

主司肌肉四肢实,志思窍口液为涎。

肾主纳气司水源,藏精主骨为作强。

开窍于耳二阴兼,志恐液唾华发然。

(十二)六淫特点:
六气反常名六淫,关联季节居环境。

口鼻皮毛外感径,可有相兼转化性。

风性开泄易袭阳,善行数变动性强。

缘何风为百病长,喜为先导致病广。

寒为阴邪损阳气,易阻气血性凝滞。

寒性收引筋脉急,伤寒中寒须辨识。

夏主暑气邪为阳,耗气伤津火性含。

性多挟湿长夏见,其性炎热易升散。

湿性粘滞重浊临,损伤阳气易下侵。

缠绵反复病难愈,阻遏气机性属阴。

秋季燥气易为病,伤肺耗津是特性。

温燥偏热鼻无涕,凉燥无汗少津液。

火为阳邪性炎上,扰神耗气津易伤。

迫血妄行引肝风,腐蚀血肉发疮疡。

(十九)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便为病。

怒则气上肝呻吟,喜则气缓心不宁。

思则气结伤脾胃,恐则气下肾病临。

惊则气乱神无依,悲则气消肺损因。

(二十)瘀血:
瘀血实为血停积,寒热气病皆可致。

固定拒按痛如刺,瘀结体内名徵积。

出血反复挟血块,外观晦暗色青紫。

脉多结代或涩滞,活血调气法最宜。

《中医基础理论》经文选读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一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其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

《素问*调经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议论身之阴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