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方法(导学案互动探究1)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________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___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状。
(3)。
2.(1)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雄的部位和时间?(3)两次套袋的目的?3.玉米也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分析它与豌豆的异同。
典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知识点二、假说—演绎法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现象孟德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提出问题推理分析 (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作出假设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5)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D、d)(认真写完)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其中高茎占,矮茎由此可见,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其中纯合子占。
F2占,杂合子占。
高茎中纯合子占,杂合子占。
演绎推理请写出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
想一想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实验验证与测交亲本有何关系?分析结果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得出结论典例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典例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值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F2中3种基因型个体比值接近1∶2∶1典例3.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知识点三、核心概念(导学案科学探究2)知识点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材P6实验)1.实验原理(1)用两个小桶分别表示,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各代表两种。
(2)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的随机结合。
2.实验装置(略)3.实验过程(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各;(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4)将抓取彩球,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次。
4.实验结果:DD:Dd:dd接近。
思考题: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为什么?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总数必须相等吗?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有俩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2: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知识点五、自交、测交的应用一、显隐性的判断典例1.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
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圆粒皱粒1 皱粒× 皱粒0 1022 圆粒× 圆粒125 403 圆粒× 皱粒152 141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类型,试说明结果。
典例2.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
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
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1株杂交组合F1表现型交配组合F1表现型A:30对亲本红花×红花36红花∶1白花D:绿茎×紫茎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红花×白花5红花∶1白花E:紫茎自交全为紫茎C:30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F:绿茎自交由于虫害,植株死亡(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组。
(2)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组。
方法总结:二、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典例1:某农场养了一群马,有栗色马和白色马。
已知栗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呈完全显性。
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请你根据毛色这一性状鉴定它是杂种还是纯种。
(1)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一鉴定所需要的杂交工作,应怎样配种?(2)杂交后代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并对每一结果作出相应的鉴定。
典例2:家兔的褐毛与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
已知甲和丁的杂交后代全部为黑毛幼兔;乙和丁的杂交后代中有褐毛幼兔。
(1)用B-b表示控制毛色性状的等位基因,依次写出甲、乙、丁三只兔的基因型______。
(2)用上述四只兔通过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丙兔的基因型,应选用______兔与丙兔交配。
若后代表现型为____,证实丙为纯合体;若后代表现型为______,则证实丙兔为杂合体。
典例1: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方法总结:三、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1.自交法2.测交法3.花粉粒鉴定法:教材P6第3典例: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代全为粳稻。
粳稻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实验过程不受器材限制。
基因用M和m表示)方案一:测交法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得F1杂合粳稻(2)让F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性状分离现象现象: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且比例为1:1解释:测交使用的糯稻为纯合体,只产生m的配子,后代既然出现两种表现型,则F1必然产生M和m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方案二:F1花粉鉴定法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种粳稻和糯稻杂交,获得F1杂合粳稻(2)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现象:花粉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解释:由现象可知,F1产生了一半含M的配子,一半含m的配子知识点六、区分自交与自由交配(导学案P7科学探究3)自由交配与自交的不同:自交是指雌雄同体的生物在同一个体上雌雄配子结合(自体受精),在植物方面,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传粉;而自由交配是指一个群体中的雄性和雌性个体随机交配的方式。
两者在计算时差别很大,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差错,主要错误就是把自由交配当作自交来计算。
典例1.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 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 3代。
问F3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A.3∶1 B.5∶1 C.8∶1 D.9∶1典例2.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若后代中的全部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为( )A.3∶1 B.5∶1 C.9∶6 D.1∶1知识点七: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及应用1.解题思路(1)判断显隐性(2)依据题干中的条件写出相应的基因组成。
(3)根据子代分离比解题。
常用规律(由亲代推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由子代推亲本基因型和表现型)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AA×AA AA ________AA×Aa AA∶Aa=________ 全为显性AA×aa Aa _________________Aa×Aa AA∶Aa∶aa=______ 显性∶隐性=3∶1Aa×aa Aa∶aa=____ 显性∶隐性=1∶1aa×aa__________ 全为隐性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2.典例:果实的黄色和白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B.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C.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D.P中白果的基因型是aa知识点八、分离定律异常问题1.不完全显性:如红花AA、白花aa,若杂合子Aa开粉红花,则AA×aa杂交再自交F2代性状比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不再是3∶1。
2.致死基因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①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
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②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
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③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3.后代数量比较少当对后代的统计数量比较少时,数量不完全符合一定分离比例。
典例1.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称为不完全显性。
紫茉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红色)和r(白色)控制,遗传方式为不完全显性。
让红花(RR)紫茉莉与白花(rr)紫茉莉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