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试题传真: 2012-01-10 20:06: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 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写在答题卡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3分)A.颤抖 (zhàn) 矿藏(cáng)静谧(mì)铩羽而归(sh ā)B.啮噬 (niâ ) 恪守(kâ)低徊 (huái) 自怨自艾 (y ì)C.褪色 (shǎi) 思忖 (cǔn) 戕害 (qiāng) 四肢百骸(hái)D.给以 (jǐ) 粘合 (nián) 愀然(qiǎo) 曝背谈天( pù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一张以“城管打小姐”为标题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已有六年,媒体多次澄清,照片其实是联防队员救下一位自杀女孩,但这并未让这则“流言”消失。

类似事件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民众与政府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感.众所周知,有多少事不是在政府的讳莫如深和网贴的证据确凿下最终真相大白的呢?所以,民意是如此汹汹,等闲视之只会让悲剧不断产生,让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式微,所以,还是与民众握手言欢吧,“大不了从头再来”。

A.讳莫如深 B.等闲视之 C.式微 D.握手言欢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A.小悦悦事件经微博报出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指责路人的冷漠。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小悦悦的父母也有监护不力。

B.近日,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议题日前正在调研中,但还没有出台确切的时间表。

C.苹果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畅销全球,这和乔布斯的聪明才智和个性风格是分不开的。

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爱迪生”,这是有道理的。

D.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是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最新明确证据,公布以来,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格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⑤①②⑥④C.⑤②①⑥④③D.⑤③①②④⑥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长跪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6.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头发上指B.毫毛不敢有所近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7.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怜悯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鲜少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峻严厉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小时8.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且熟,归我半/臣死且不避B.吏以告泚/必竭诚以待下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何敢言我/何故而至此9.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其孰能讥之乎B.①而记游者甚众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7分)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己丑改元开禧元日杨万里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方知人喜天亦喜,作么钟鸣鸡未鸣。

(1)这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元日怎样的民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析王诗“新桃换旧符”、杨诗“人喜天亦喜”的深刻内涵。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题,共6分)(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12、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都在反思50年来,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类似陈寅恪、王国维那样的一代宗师?反思的结果,大多归罪于目前大学过细的专业划分,认为目前大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分工有余,合作不足。

于是,不少专家振臂高呼,倡导通才教育,走通才之路。

一些研究工,勇开风气之先,尝试着走出狭隘的专业领域,纵横驰骋,从先秦到当代,一路拼杀下来。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十几年下来,众多的学术论著不过是在同一个水平上克隆自己。

说得过分一点,一堆著作,可能不敌一篇真正有价值的论文。

一些大学也尝试着突破既有的专业体制,纷纷成立各种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混合教学。

所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现代学术的焦虑。

大家都寄希望于未来数年,通过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大师”。

这可能吗?至少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目前,一些大学设置的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倒是很齐全,但是教唐宋文学的教师和教唐宋历史的教师,各研究各的,给学生上课也是各讲各的。

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教出来的学生?因此,在我看来,这种教育充其量是拼盘教育,并无新意;甚至是画饼充饥,解决不了问题。

常识告诉我们,拼盘虽然好看,但是,最好的菜肴,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拼盘教育,好看而不中用,与过去的教育方法并无本质区别,是换汤不换药。

所不同的,只是把各门学科的概论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灌输,如何叫我们的学生“通”起来?因此,我认为,所谓通才教育的“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层面的“通”,二是精神层面的“通”。

进入知识层面的“通”,文献学是必由之路。

北宋词人晏殊有这样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称之为人生第一境界。

其实,移之于读书治学,同样是绕不过去的一种境界。

任何一个用功用心的读书人,博览群书,积以时日,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依然不过是两脚书橱,两眼茫然。

那些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经过传统文献学的训练,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可能“望尽天涯路”。

进入精神层面的“通”,仅靠用功用心还远远不够。

东汉的王充在其《论衡·超奇》中将当时文人分为五种,即俗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他认为鸿儒是最高的典范。

评判这些文人的等级,并不是以读书多少为标准的,而应当看他是否有通融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思想修养。

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曾说“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精者也。

”或许可以引申到学问领域,博大而精深是大师的境界;而杰出的学者只是精深而已。

博大是前提,精深是目标。

博大精深,这才是“通才”的真谛。

近代以来那些成功的学者,如陈寅恪、王国维等,与时俱进,敏锐而果敢地抓住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而为20世纪的学术研究事业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通才教育不能是拼盘教育,其意义更多地应当体现在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通”。

(摘自《中国教育报》)13.下列对“通才”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目前,一些大学设置了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齐全,但这和通才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B.所谓通才教育的“通”,应包括知识层面的“通”和精神层面的“通”两个方面,只要用功用心就可以实现知识层面的“通”,而精神层面的“通”仅靠用功用心是远远不够的。

C.要真正成为通才,首先应该博览群书,而仅仅获得很多知识却没有科学的方法,依然不过是两脚书橱。

D.通融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思想修养是通才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

E.陈寅恪、王国维等人是近代实施通才教育后培养出来的通才学者。

14.下列关于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拼盘教育中看不中用B.如何实施通才教育C.通才教育不是拼盘教育D.通才教育的必要性15.文中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根据文意回答怎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才”?(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失去的森林[台湾]许达然你大概还记得我那只猴子阿山。

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我带你上楼看它,它张大着嘴与眼睛凶狠瞪着你的友善。

我说你常来,它就会很和气了。

那时我在台中做事。

薪水用来吃饭买书后已没有剩钱回家,回家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

即使有钱回家,也难得看到为了养活家跑南跑北的父亲与为了点学问背东背西的五个弟妹。

即使看到,也难得谈谈。

即使谈谈,谈东谈西也谈不出东西来。

阿山因为跑不了,总是被关在楼上。

但我因太久没回家,它看到我时,张大着嘴与眼睛陌生瞪着我的亲切。

即使它还认得我,我也只能和它一起看天,而不能和它聊天。

猴子就是猴子,和人比少了些“组织化的噪音”——语言。

这些噪音竟然是很长的文明。

它不稀罕文明,但却被关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看人和人争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