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

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

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一.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7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

1955-1970年间, 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0.3%, 其中1966-1970年间为年增12.2%。

日本的GNP1950年在西方国家中占第7位, 1960年超过加拿大, 1966年超过法国, 1967年超过英国, 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 一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岛国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第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 工业生产增长高速度18年间, 日本工业增长8.6倍, 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3.6%。

六十年代的最后四年, 平均每年增长为16.5%, 这不仅在西方资本国家中发展速度是最快的, 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少有的。

日本的石油、化学、电子、汽车、塑料等新兴工业发展最快。

石油工业平均年增长34%。

2. 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国民生产能力, 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1955年为美国的6%,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9%, 1970年是美国的20%。

1973年日本的重要工业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日本已有五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收音机、电视机、铅、人造纤维、和船舶; 居第二位的有六种: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和棉纱; 另有七种工业产品产量居第三位。

1955年时, 日本的工业生产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只有2.2%, 而1975年就上升到8.3%。

在1950年时, 日本的GNP为109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123美元, 占世界上的37位, 到了1970年GNP为1975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为1770美元, 为世界的15位, 即20年间GNP 增长了18倍多。

3. 整个工业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机械化和专家管理化、科学化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钢铁产量1969年美国工人年产253吨, 日本为301吨。

日本的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①耐用品生产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特别迅速。

如小汽车年产量1970年为317万辆, 而1955年为2万辆, 增长158倍; 1955-1970年间日本的电视机年产量由13万台增长到1378万台,增长100倍; 合成纤维也增长了50倍。

②大力发展重型化工业, 实现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

1970年世界炼钢炉炉内容积为2850立方米的超大高炉全世界共10座, 其中日本占9座。

在世界10大钢铁公司中, 日本占了5家, 1971年日本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③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能源以煤碳为主, 现在转向以石油为主。

50年代日本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水力。

石油60年代只占37.7%, 到70年代上升到78%, 超过了美国和西欧。

由于石油产量的猛增, 促进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970年日本的乙烯产量310万吨, 达世界第二位。

1957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 70年代日本有12万吨级的矿石专船和30万吨级的油轮, 1970年的下水商船总吨位占世界的50%, 在全世界最大的30个造船厂中, 日本就占了10个。

4. 第三产业兴起,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1955年到1975年,日本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23.1%降为6.6%;第二产业的比例由28.6%上升到35.8%,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48.3%上升到57.5%。

5.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中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日本的工业结构在这一期间已由轻纺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

1960年,日本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低于英、法、西德; 但1970年达69%, 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6. 实现了农业技术四个现代化, 即:农业机械化、裁培化学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从1950年到1967年, 日本实现了水田农业的机械化。

日本农田配备的每公顷马力为10, 居全球之冠。

水稻的机耕面积、收割面积和脱粒面积分别达到96%、80%、98%。

1955-1975年农业人口从总人口的40%减少到20%,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3%至12.6%。

7. 日本的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不断提高1971年日本的出口贸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55-1971年间, 出口中的轻工业产品由52.2%下降为20.6%, 而重工业的比重则由30.8%上升为74%。

1973年日本的经济白皮书说:“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惊人的。

狭小的国土拥有大量人口和资源贫乏的我国, 能够实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从世界历史经验来说, 是一个奇迹。

回想战后的世界, 反省过去的痛苦经验, 致力于国际合作, 先进诸国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注意扩大经济、技术的进步, 及与此相联的资源, 食物得到低廉充足的供应。

正是这些条件,使日本战后经济的奇迹成为可能。

当然即使处于这样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之中, 如果没有我国的资助努力也是不会产生奇迹的。

勤劳而且教育水平高的一亿国民在自由经济下适应了战后的国际环境, 才使日本的奇迹成为现实。

”8.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消费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55年前后, 日本的一般家庭追求的是三种神器, 即缝纫机、洗衣机和电风扇, 而1956年以后转成了电冰箱、电器除尘器和黑白电视机; 1965年后又转为彩色电视机、室内空调和小汽车。

到1974年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的普及率高达90%%, 吸尘器、缝纫机、石油取暖炉的普及率达80%, 采电和照相机的普及率达70%, 小汽车的普及率在1973年也有36.7%。

〖1〗二.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日本强化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外, 下因素对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1 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资金来源的高积累和高投资政策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倍以上, 从17784亿日元, 到255461亿日元, 每年的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资本积累率1955年为25%, 1970年是42%, 1957-1973年间平均占GNP的38.4%, 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

同期, 美英法德分别为15.3%、19%、26.4%、27%。

日本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等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部门。

这四个部门投资达60%,日本的设备投资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工业相结合。

在1955年超过6年以上的机器占设备的43%,而到1964年, 有一半以上的机器寿命使用不到三年。

资金来源在日本也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工人工资比较低, 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日本是最低的,1953年每小时每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 英国的三分之一, 联邦德国的二分之一。

1970年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联邦德国的百分之七十。

日本工资收入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这是欧美办不到的。

其次, 政府大量投资和贷款。

六十年代政府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

另外, 日本国民储蓄额占西方世界的第一位。

个人储蓄额1970年占国民收入的20%,而美国是0.1%, 联邦德国是14.3%。

1955-1970年日本人个人储蓄额从9121亿日元增加到94309亿日元, 增加了9.2倍。

再则, 日本大量引进外资达126亿美元, 贷款67亿美元, 这对外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 科技立国和兴国,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40年代末, 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60年代后期, 日本的技术水平还美国、联邦德国和法国。

而到70年代初, 已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

提高技术水平采取的是吸收性战略, 即把世界的先进水平,作为本国的起跑点。

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1863项, 到1979年,共引进31000多项世界先进技术, 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一半来自美国。

由于日本具有世界第一流的技术水平, 其结果是:其一, 缩短了赶超时间, 在50年代, 日本落后于美国20-30年, 在70年代基本上消除了落后局面,并且在钢铁、家用电器等方面,超赶了美国, 也就是说, 用15年时间集中了世界上50年的开发成就。

其二,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积累。

有人估计, 从1945年到1970年间, 日本引进世界技术项目只付出60亿美元的代价, 而收益是1800亿美元。

日本的科学技术, 是在引进中消化改造, 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

日本很少有自己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但它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亚于其它国家。

五十年代后期日本大量进口成套设备和现成机器, 六十年代后期偏重于进口技术专利和技术情报及基础性的科学成果。

并且, 为了鼓励日本的国产化, 政府号召各部门一律用国产汽车。

日本人的口号是:“一号机引进, 二号机国产, 三号机出口”。

往往一个有重要经济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 诞生在外国, 而迅速推广应用在日本。

3. 教育优先, 大力追加教育经费, 加强基础教育, 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195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共1599亿日元, 到1972年增加到40244亿日元, 占当年政府行政费的20%。

战后30年间,日本的高等学校由48所增加到998所, 增加了近21倍, 大学生从82900人增加到213.58万人, 增加了26倍。

1976年起普及了高中。

日本的科研人员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大国中仅次于美国, 就工程师的人口比例来说, 居世界第一位, 大学中工学院和工业大学的比例也最大。

日本认为“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 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4. 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 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大量利用海外廉价资源为前提的。

从1955年至1975年共进口原油13.8亿吨, 铁矿石7.8亿吨, 煤碳3.6亿吨, 有色金属矿石1.2亿吨。

尽管日本的国内资源不足, 但是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源贸易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日本的资源进口已占世界贸易的12%, 超过了美国。

在石油提价以前, 日本大量储存廉价石油, 原油消费量一下子猛增了十几倍。

于此相联系, 日本注重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 新建的大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就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长期以来, 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5. 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 亲密劳资关系6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重视大设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改造。

用各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工厂、零部件加工厂和协作厂。

由于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 实现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技术的自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