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痹症

中医痹症

3.着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2、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 动不便,肌肤麻木。 3、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二)辩证分析: 湿性重浊粘滞, 流注关节——重着,酸胀,疼痛,肿胀, 痛有定处; 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肌肤麻木,活动不便; 苔白腻,脉濡滑——湿盛之象。
三、诊断要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似。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为痹证的主要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一般不表现
痹症
开阳县双流镇田氏百草药堂 ——田士箴
痹病
一、概述
(一)定义 1.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 •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 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津血运行不畅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内舍脏腑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气候变化 寒 乘虚 入内 气血 不通 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湿 酒后当风

痹阻 脉络拘急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关节 热胜----热痹
活血通络:当归、川芎、鸡血藤、络石藤、松节、地龙 化瘀:乳香、没药、红花、丹参、穿山甲。
通 痹
补 益
养气血:黄芪、党参、白术、人参、当归、鸡血 藤、熟地 补肝肾:首乌、枸杞、杜仲、川断、巴戟、肉丛蓉、寄生
治疗原则
上肢:桑枝、桂枝、羌活、姜黄、威灵仙。 下肢:独活、牛膝、防己、萆薢、木通。 引经 腰背:狗脊、杜仲、桑寄生。 颈项:葛根、白芷。 动物虫类药:龟板、鹿角胶、虎骨(狗骨)。 全蝎、蜈蚣、乌稍蛇、白花蛇、地鳖虫。 毒性药:马钱子、雷公藤、青风藤、川草乌、八 角枫、南蛇藤
五、辨证论治
加减: ⑴ 本证亦可用宣痹达经汤 ,以蜂房、乌梢蛇、土鳖 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 秦艽、豨签草、清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 穿山甲化瘀导滞。
五、辨证论治
⑵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 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关节肿大、变形
关节畸形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津血不畅 反复发作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瘀,豨莶草疏风祛邪,共奏宣痹通络散寒之功。
(2) 若关节疼痛剧烈,甚则卧床者,可改用乌附 麻辛桂姜汤,方中以制川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 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若 痛痹不愈再感风寒,皮肤麻木顽厚者,为皮痹,应加 益气活血祛痰之品,如黄芪、当归、红花、茯苓、半 夏等
五、辨证论治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 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

紫暗、瘀斑,脉弦涩。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 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 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
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来自二、病因病机注意: 1. 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
配 伍 特 点
五、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行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4.红、肿、热、舌红+游走不定 热痹?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发病部位
肢体疼痛
肢体活动
状 况 肌肉瘦削
活动正常或屈
伸不利 一般无
痿弱不用为痿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大多有
五、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 寒,痹症两大纲” 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 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 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 宗必读 · 痹》)。
治疗原则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邪
基 本 法 则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