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报告

1、规划区的概况1.1规划区范围江苏里下河地区位于苏中平原,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其范围为: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扬州至海安县328国道~拼茶运河以北,海堤以西。

介于东经11908~12056北纬3225~3407之间。

呈一碟形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位于省里下河地区的东南角,地处海安县西北部,东以通榆运河为界,西于姜堰接壤,南以通扬运河为界,北于东台市毗邻。

海安县里下河是南通地区的低洼地。

现辖九个乡镇的全部和四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422.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8.1%,总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为南通市唯一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一部分。

表1: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基本情况表(1999年)地区人口(万人)总面积(km2)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农作物产量(亿kg)海安县里下河地区39.0 422.4 20.65 2.86 1.2区域特征1.2.1地形、地貌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为整个里下河地区的高地,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向西北倾斜,同时根据地形地势和水利条件,该地区分为两片:南片为半高地,总面积168.4 km2,地面高程3.0—4.0m(废黄河基准面,下同),无专门防洪除涝设施;北片为低洼圩区片,总面积254 km2,地面高程平均2.5 m,最低的仅1.6 m,已筑堤封闭,并建闸、站配套。

表2: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情况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以水网区和低洼圩区为其地貌特征。

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和黄泛沉积物,属水稻土和沼泽土。

植被以栽培作物为主,自然植被较少,夏熟作物以三麦二豆及油料作物为主,秋熟作物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主,辅以种植胡桑果树、西瓜蔬菜等。

1.2.2水文、气象(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0.6℃。

最高月平均平均气温30.8℃,最低月平均气温-0.9℃,多年平均日照2176.4小时,平均无霜期222天。

(2)降水该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1.3mm,最大年降水量1623.5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485.3mm(1978年)。

因梅雨水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又以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77%左右,而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生产的旺盛期,易引起农田田间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全年降雨天数大于10mm 的天数为31.9天,大于等于25mm的天数为10.7天,大于50 mm的天数为2.8天,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1.7天,月最大降水量287.1 mm ,历年最大三日暴雨量为556.5 mm(1960年8月2-4日)。

(3)内河水位本区内河正常水位 1.20m,警戒水位 1.90m,每年短时间水源紧张时水位0.50~1.20m。

该流域最高水位都是集中暴雨形成的,如1960年8月4-5日,最低水位主要原因是长江(枯)水位和工农业生产集中大量用水造成,(4)地下水埋深多年平均汛期地下水埋深为0.5m左右,非汛期为0.7m左右,雨季接近地面。

1.2.3水系概况海安县里下河地区与外界连接的一级河道有新通扬运河和通榆运河。

新通扬运河通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泰州引江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提供主要的灌溉水源和涝水入江的通道;通榆运河为海安里下河地区涝水入海的主要通道。

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情况见下表:表3:海安里下河地区一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河名长度(km)河底边坡青坎高程(m)宽度(m)高程(m)宽度(m)新通扬运河19.50 -1.0~-1.5 10 1:2 3.5~4.5 0~10通榆运河8.98 -1.0~-1.5 10 1:2 3.0~ 4.0 0~10 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内部有8条骨干河道构成内部骨干河网,东西向的有3条:墩北河、海溱河、官河;南北向的有5条:串场河、胡墩河、瓦南河、戚湾河、东塘河。

海安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情况见下表:表4:里下河地区二级河道现状参数统计表1.2.4历史灾情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因其地势低洼,河网纵多,既是鱼米之乡,也是多灾之邦。

历史上平均二、三年出现一次水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7年中(1950~1997),曾出现水旱灾害22次。

其中1954、1962、1965、1991出现大涝,1953、1959、1966、1978、1992、1994、1997年为大旱。

洪涝为其主要灾害,其次才是干、渍灾害。

1954年,梅雨。

自6月12日至7月30日梅雨期长达49天,面平均雨量641mm,大面积农田受淹。

1962年,台风暴雨。

从9月5日至7日,14号台风过境。

全区普降大雨242.9mm,加上沿海垦区高水倒入里下河地区5亿m3,全区农田全部受淹,损失惨重。

1991年,梅雨。

自5月21日至7月15日,梅雨期长达56天,比常年多30天,入梅时间较常年早20天,梅雨总量大,连续暴雨多,是建国后里下河地区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表5: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水灾统计表(1991年)表6:海安里下河地区农业干旱统计表(1997年)1.3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3.1涝水外排出路不畅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的排洪是通过四大港(黄沙港、斗龙港、新洋港和射阳港)东排入海的,因远离四大港,又受下游洪水的顶托,排洪十分缓慢,每遇较大汛情,外河水位长期居高不下。

1991年特大洪涝期间,从7月16日雨止后的3.29m水位降到8月3日的1.94m,历时19天,平均每天仅退水7cm。

又因骨干排涝河道几十年来基本未曾整治,现普遍深浅不一,宽窄不等,又完道多,小滩多,且河床淤积严重,排涝迂回不畅。

1.3.2防洪隐患没有完全消除现有750.56km圩堤仍有159.5km未达标(堤顶高程不低于4.5m,顶宽不少于2.5m),部分圩堤规划不尽合理,阻碍了骨干河道的行洪,汛期防洪矛盾特出。

半高地设防还未到位,防洪威胁依然严峻。

1.3.3圩内除涝降渍能力较低现还有15个圩区无固定排涝动力,18个圩区排涝模数不足0.8m3/s/km2,加之现排涝站老化严重,实际排涝流量能力较低;渍害问题则更为特出:一方面圩内河网凌乱,级差不明,排水迂回不畅;另一方面丰产沟深度不足,又灌排混用,串灌串排,加剧田间渍害。

1.3.4内部河网严重淤积现里下河地区河网深浅不一,宽窄不等,疏密不均,有网无纲,水流曲折迂回。

又淤积严重,目前圩外河道普遍淤高1.0~2.0m,圩内河道淤高0.7~1.0m,且水花生、芦柴等杂草丛生,到目前仍有70%以上的河道未曾改造过。

1.3.5闸站等配套工程险工险患依然存在。

圩口闸目前尚有110座急需修建,其中18座在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中打坝封死至今。

排涝站大部分仍为苏Ⅱ、苏Ⅳ型污水泵站,装置效率普遍较低,目前仍有120多座排涝站急需改造。

另外还有1300多座灌溉站、1500多座农桥,因资金短缺,现仍带病运行。

1.3.6重建轻管现象仍然严重。

工程管理粗放,管理责任制因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而不到位,人为损坏水利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2.4规划的原则和标准2.1规划原则根据省里下河地区防洪除涝规划的总体布置,结合海安县里下河地区现状工情的特点,按照“区别对待,明确重点,除险加固,全面达标,满足灌溉,及时除涝,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总原则,结合需要和可能,分析工程的紧迫程度和影响大小,合理安排,优先实施最紧迫、最重要的工程。

1)本次规划以现状圩堤为主进行加固达标,局部可稍作调整;2)堤身端面达标与堤防除险加固相结合;3)必要的护坡工程与土方工程相结合;4)圩堤达标与沿线涵闸除险加固统筹考虑;5)重点考虑圩内排涝问题;6)统筹考虑灌溉水源和水质的保护;7)防洪、除涝、灌溉得到保证的同时,完善工程管理设施。

2.2规划水平年根据《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7)规定,“编制规划近期远期两个水平,并以近期为重点。

水平年宜于国家建设计划及长远规划的年份尽可能一致。

”又参照规范条文说明,“规划时多对以后的10~15年为近期水平年,对以后的20~30年或更远一些为远期水平年。

”本次规划基础资料搜集截止到1997年。

根据规范要求,并考虑实际情况,确定如下:1、规划基准年:1999年2、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3、规划远期水平年:2020年3.防洪规划3.1圩堤防洪标准根据江苏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淮河流域湖洼治理里下河地区易涝区防洪治涝规划》中提出的近期水平年的圩堤标准:遇1991年雨情,里下河地区不破圩。

对照该工情,圩堤顶高必须达到4.5m,顶宽2.5m,内坡1:2,外坡1:1.5;防洪墙顶高程4.5m。

3.2工程规划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堤共长750.56km,其达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圩堤的加高培厚加固工程(土方、防洪墙、白蚁整治)、重点地段的护坡工程、险工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及管理通讯等设施。

3.2.1加高培厚加固圩堤(1)、堤线确定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堤是历经多年数次加高培厚而形成的,历经多次的洪水考验,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

圩堤走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区划,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尽量沿着圩区骨干河道,同时要求工程量和工程费用小,压占土地少。

本次圩堤达标建设原则上仍以现状主圩堤线为达标建设堤线,局部地段作适当调整:一是原圩堤没有沿骨干河道,灌溉抽水、排涝出口有困难;二是经分析论证,有利于防洪安全,缩短防洪战线;三是企业段没有达标的圩堤,可以对堤线作适当调整局部改线。

(2)、堤身断面堤顶高程为设计水位加超高。

设计水位根据《里下河地区易涝区防洪治理规划》(1999.10)中采用1991年不破圩水位,安全超高取0.5m,同时考虑抗滑防渗稳定确定圩堤标准:顶高程4.5m,顶宽2.5m,内坡1:2,外坡1:1.5。

防洪墙顶高程4.5m。

(3)、土方工程根据确定的堤线,圩堤总长750km,其中对北片低洼圩区片,已达标591.6km,加高培厚堤线长159.5km,对南片地面高程低于3.5m,还没有设防的半高地片,必须尽快修筑圩堤,新增圩堤150km。

(4)、防洪墙工程对于没有达标的企业段圩堤,或土源紧张的堤段,可新建防洪墙代替圩堤,总计需新建防洪墙35km。

3.2.2护坡工程护坡工程根据各地堤段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圩口闸河道两侧,局部重点堤段。

护坡一般上限做到历史最高水位线,下限做到平滩面,计需新建护坡160km,加固护坡35km。

3.2.2建筑物的除险加固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圩口涵闸有1800座,大部分建设年代久远,老化损坏现象严重,已成为防洪隐患,首先必须根据设计水位对各建筑物进行防渗、稳定、强度复核,针对各个建筑物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维修、加固。

对其中病险严重加固困难需拆除重建的要进行分析论证。

计需加固120座。

3.2.3建立健全管理、防汛通讯、水文观测设施目前江堤管理机构尚未全部建立,管理设施也不完善,防汛通讯、交通工具、水文观测设施也不齐全,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管理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