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隙综合症ppt课件
治
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皮肤有张力 性水疱,肌肉被动牵拉痛,经Whiteside穿 刺测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4.0kPa(30mmHg) 者。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经 7~10d,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 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测压装置 Whiteside法
利用普通汞柱血压表,连接三通管,三通之另两 端,一端连普通针头,另一T端连接注射器,内 盛生理盐水。将汞柱血压表与被测肢体置于同一 平面。针内充满盐水,刚刚刺入筋膜间隙内而不 进入肌组织之中,将注射器抽20ml空气,推入时 将盐水加入注入,使针头在间隙内通畅而不被组 织所堵塞,汞柱即可显示筋膜间隙内的压力。正 常压力在1.3kPa(10mmHg)以下,1.3~4.0kPa (10~30mmHg)即为增高,超过 4.0kPa(30mmHg)为明显增高,已具有切开减压 之指征。(图)
临床表现
筋膜间隙综合症的发病一般均比较迅速, 严重者大约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肢体损伤后一 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症的早期, 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 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 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 加重而不缓解。由于该肌损伤肿胀,主动 活动发生障碍。
(1)肢体的挤压伤
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 压迫,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 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 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体积增 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2)肢体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 在4h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 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 生本症。如股动脉或腘动脉损伤,在4h以后修复 血管,可能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症。肢体创伤 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带时间较长,如2~3h,肢 体尚未坏死,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 严重者,在下肢可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症。
筋膜间隙综合 症
病因:
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 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 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 合症。
常见原因:
(1)肢体的挤压伤 (2)肢体血管损伤 (3)肢体骨折内出血 (4)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5)髂腰肌出血 (6)其他
(5)髂腰肌出血
因外伤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 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 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其他
截石位手术,两小腿置于托马斯架上,小腿 三头肌受压超过5h,也可致本症。 前臂及手部的输液渗出,也可致手筋膜间隙 综合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病机制
当肢体遭砸压或其他上述病因之后,筋膜 间隙内的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 的体积增加,由于受骨筋膜管的约束,不 能向周围扩张,而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压 力增高使间隙内淋巴与静脉回流的阻力增 加,而静脉压增高,进而使毛细血管内压 力增高,从而渗出增加,更增加了间隔区 内容物的体积,使间隙内压进一步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体征 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的重要 体征。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 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 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 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 重要体征。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 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症时,被动牵拉伸 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发病机制
即内容物增加
升高
内压升高
静脉压
渗出增加
毛细血管压升高 内容物增加
发病机制
一般情况下,间隔区内压增高,均不至大于该间 隙内动脉干收缩压,因而通过该间隔区供养远端 的动脉血流减少,但不至于中断,肢体远端脉搏 减弱以致摸不清,但末端均有血运而不至坏死。 由于间隔隙内压的增高可使该区内组织毛细血管 压闭,微循环受阻致组织灌流减少,因缺血、缺 氧而坏死。毛细血管在缺氧状态下,其通透性增 加,又增加了渗出,形成恶性循环。 间隔区外肢体表面皮肤,可有肿胀水泡,因有邻 近血供,一般不发生坏死,但可由于血运减少而 神经功能(皮肤感觉)减退。
诊断
筋膜间隙的诊断贵在一个“早”字。早期诊断依 据是: (1)患肢受压挤等伤史,普遍肿胀,并有剧烈疼 痛; (2)筋膜间隙触之张力增高,明显压痛; (3)肌肉活动障碍,在前臂表现为手指伸屈障碍, 小腿表现为足趾背伸及蹠屈障碍; (4)筋膜间隙内的肌肉被动牵拉疼痛; (5)通过间隙的神经干的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早 于运动障碍。 具备上述(2)(3)(4)三项,即可确定诊断。
(3)肢体骨折内出血
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 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 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 发病,可见于胫骨骨折及前臂骨折。
(4)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 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也使间隙内容物 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也可发生本症。 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治
疗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筋膜间隙综合症本身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 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 疗,不可拖延。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治疗者, 可以完全恢复。 晚期筋膜切开的病例,因时间早晚而预后不同, 36h切开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层肌肉尚未坏死, 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8天切开的病例, 深层肌肉组织已大部坏死,但浅层肌肉尚好,术 后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d~3个月切开 的病例,对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临床表现
通过筋膜间隔区的动脉干供养的肢体末端, 颜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时间基本正常, 但脉搏常减弱或摸不清。神经干对缺血的 反应很敏感,缺血短时间即可出现神经传 导功能障碍,表现多为支配的肢体末端的 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功能完全 丧失,则支配区感觉完全丧失。
好发部位
筋膜间隙综合症在上肢最好发生于前臂掌 侧及背侧筋膜间隙;下肢好发生于胫后深 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深间隙。手 内骨间肌间隙也可发生。上臂间区及髂腰 肌间隙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