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精品课件
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
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 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历来 备受赞誉,“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 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翻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 车马的喧闹声。
注释: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代指前两 句。心远:心境高远。偏:偏远,偏僻。
翻译:(自问自答)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 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注释: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翻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欣 赏南山。
注释:山气:南山的气象、景致。日夕: 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陶
( 选 自 钟 嵘 《 诗
古 今
渊 明
——
隐
逸
诗
人
之
品宗
》也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 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 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 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饮
无车马喧 心远地偏
酒 采菊悠然
山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闲适自在 生命真谛
厌倦官场 归隐自洁 超脱世俗 人生追求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 而活着的文人;
陶渊明
回顾: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元亮,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开创田园诗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 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 —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 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记》《归园田 居》《饮酒》等。
4.结合本课学习,请你说说陶渊明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 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 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 泊”,“独善其身”。 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 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 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 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 其消极的一面。
翻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结伴回巢。
注释: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指隐居 生活。真意:人生真谛,人生理想。
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 语表达。
翻译: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 知怎样表达。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 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 灵如此安宁?
心灵超脱世俗,环境自然清静。因为心境超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 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 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 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 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 得到最后的胜利。
பைடு நூலகம்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结庐:构筑房舍。而:却。车马喧: 指上层人之间的交往。车马是那个时代的主 要交通工具,也是贵族的象征。诗人身居尘 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悠闲自 得的心情。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改成“望”不好,“见”是无意中看见, 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望”是有意远观,使 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3.《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 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 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 “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