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课内部分文学、文化常识⒈《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是由南(朝代)刘义庆(人名)组织人编写的。
⒉判断正误。
⑴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 √ )('19新疆)⑵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表示谦称类的有“舍弟、家君、敝人”等词,而表示尊称的有“令爱、贤弟、尊君”等词。
( √ )('19铜仁市)⑶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 × )('19安顺市)⑷文化传统中,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是谦称,“家母”是敬称。
( × )('19宜宾市)⑸“拙作、舍弟、寒舍、见教、小儿、愚兄”,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 √ )('19咸宁市)⑹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 √ )('19杭州市)⑺“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 × )('19梧州市)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词类活用⒈期.日中名词作动词,约定⒉友人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古今异义⒈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和女儿⒉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⒊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商店称前来购买货物⒋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⒌尊君在不.古义:(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今义:副词,表否定⒍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任,派⒎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牵引⒏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⒐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词义辨析⒈时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⒉日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日子 ) ②能张目对日.( 太阳 )⒊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如 )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⒋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⒌而①俄而.雪骤( 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 连,表顺承 )《咏雪》解释词语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文章的义理)..讲论文义③俄而..曰(高兴的样子)..雪骤.(不久,一会儿)(急) ④公欣然⑤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相比)⑥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若:如](趁,乘)翻译语句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⒊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⒋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势漫天飞舞。
简答问题⒈写出句古诗中的咏雪佳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⒉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⒊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解释词语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 ②过中不至.( 到 )③太丘舍去..( 舍弃 )( 离开 ) ④去后乃.至( 才 )⑤尊君在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 ⑥友人便怒.( 生气 )⑦相委..而去(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 舍弃 ) ⑧下车引.之( 拉,牵拉 )⑨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翻译语句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⒉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友人才到。
⒊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还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⒋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跟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⒍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简答问题⒈元方是从哪些方面批驳客人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无信,无礼。
懂礼,识义,聪明,勇敢。
⒉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①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②要敢于承认、改正错误。
③对别人的错误要敢于直言。
问题探究⒈《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⒉《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思考探究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一喻好。
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
“撒盐空中”的比喻,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陈元方据理抗辩,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课外部分(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很大的名气],为[担任]司隶校尉。
诣[到]门者,皆俊才[才能出众的人]清称[有清高的称誉]及中表亲戚乃通②。
文举至门,谓[对某人说]吏[差役]曰:“我是李府君[称太守或其他官吏]亲。
”既[已经]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我,古代男子自谦之称]有何亲?”对曰:“昔先君[称自己的祖先]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老师]之尊,是[这样]仆与君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对…感到惊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yǔ]语[yù告诉]之。
韪曰:“小时了了[聪明,懂事],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释〗①孔文举:即孔融。
②通:通报。
③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
”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⒈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诣.门者(前往,到)⒉[甲]文中有一通假字,请在文中画出并填在下面横线上。
“_不_”通“_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_”⒊翻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韪说这话有什么含义?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优秀。
陈韪是说别看他现在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聪明。
带有不以为意的意味。
⒋“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中的“仲尼”指(孔子),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伯阳”指(老子),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⒌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融和元方两位少年共同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聪明,机智,勇敢。
(二)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拜访,问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有道德,有才能]家君在太丘,远近称[称赞,赞许]之,何所履行[实践,做]?”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安抚,抚慰]之以仁恣[zì任凭,听任]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效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应酬交际]动静[行动与静止]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学习]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⒈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远近称.之(称赞,赞许)⑵孤法.卿父(效法)⒉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
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⒊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⒋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三)郭伋传郭伋始[当初,最初]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编次,排列]迎拜。
伋问:“儿曹[孩子们]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敬词]迎。
”伋辞[告别]谢之。
及[等到]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告诉,对…说]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畏违信[失信]于诸儿,遂止[居住,栖息,停留]于野亭④,须[等待]期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