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知识产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既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低、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体系落后等“内忧”又有频道知识产权壁垒、涉及知识产权的海外并购困难重重等“外患”认识以及如何应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知识产权问题是本文的落脚点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一、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内忧”
(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落后 1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的数据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几千家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
另外中国每万人产出专利极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中国每万人产出专利为10.8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超出中国150倍以上韩国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
在商标注册方面我国各类企业3000多万个而20__年底国内商标有效注册累计为224万件平均每个企业拥有量不到0.1个。
国际专利、国际商标中国更是严重短缺。
2.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低中国不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而且水平低。
仅以专利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技术层次低核心技术奇缺。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__年中国仅有万分之三左右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
目前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
但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居多发明专利数量仅占19.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则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与这形成对比的是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是高科技领域:无线电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视系统、半导体等。
3.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软肋。
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__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中半数以上为美国公司日、德、法等国也有数家企业上榜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可口可乐、IBM、微软、通用电气、诺基亚和丰田汽车公司(如表1所示);中国与前几年一样仍然没有一个企业入围。
由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world brand value lab)和《世界经济学人周刊》联合主办的20__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如表2所示)中排行第一的中国移动其品牌价值也仅为1206.68亿元约占可口可乐价值的1/6可以看出中国品牌价值与世界名牌价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
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比较短所以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都还不完善。
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放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和技术都还相当薄弱致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和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介代理市场不完善和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等许多问题仍存在。
第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只注重有形资产。
我国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而申请专利的不到10%。
在商标方面一些企业在合资、转制过程中不注重商标价值的评估自己的商标资产或是不作评估拱手相送;或是作价过低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第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从20__年10月至20__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北京、吉林、山东、陕西、河南、浙江、云南、武汉八省及市知识产权局联合调查了1245家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1245家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152家占有效样本的13%;设有兼职机构的企业676家占57%;专、兼职机构都没有的企业350家占30%。
配备知识产权工作专职人员的企业只有157家占13%;配备兼职人员的企业766家占65%;专兼职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企业262家占22%。
可见大多数企业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没有任何设置的企业仍占不低的比重。
该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企业对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重视不够我国企业知识产权
管理组织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我国企业还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例如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在企业与雇员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上有7.8%的企业“无任何保密规定”294%的企业“仅在企业内部规章中规定无专门协议”。
其结果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专有技术被科技人员“跳槽”带走的事例屡屡发生其后果不仅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企业的销售市场份额也必将随之拱手相让。
总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与质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