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在当今国内外研究者中有不下二百种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有人不无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作为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文化学,毕竟给出了一定的规范。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我国则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实际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006年5月2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对文化的看法,许先生认为: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谈文化应该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区别开,但是二者又难以严格地区分。

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看法,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明财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今天所谈的文化一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的。

这就是我们对文化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荣耀和自豪,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综上所述,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的看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国社会特点下所建构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观念形态的文化说,在文化类型上可称为大陆民族的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宗法制度的文化。

所谓大陆民族的文化,区别于海洋民族的文化。

现在人们把希腊、罗马、英国、日本等地的文化称为海洋民族文化,其文化心理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比较动态和开放的状态。

由于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内陆地理,又是长期延续的社会,这便是中国文化作为大陆民族文化的独立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所谓农业社会文化,区别于工业社会文化。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它铸成了典型而强固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

所谓宗法制度的文化,区别于中世纪欧亚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文化。

中国社会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家族制度之上,这主要是以父亲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文化,首先是高度注重血缘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与希腊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大有区别。

大家知道,2500年前,我们这个地球上产生了一些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伟大思想、学说,至今他们的言行还在引领着我们。

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古印度,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东,有以色列的先知;在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

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求善;古希腊的文化,主要是求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她是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说与希腊、印度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以政治、伦理为中心,不追求自然之所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不追求知识上的功利主义,她不仅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而且是天人合一思想占主导地位。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实现,贬低物质享受的价值,重义轻利。

从道德观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学说
中国哲学的主体思想与核心智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儒、道、佛三家。

1988年,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60多位)聚集在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儒家学说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1985年美国出版了《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写进了1795年法国宪法部分条文里面。

德国学者毛来夫说:德国人民非常尊崇孔子,孔子思想具有极其博大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有一位外国学者开玩笑说: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就可以啦,这本书是什么呢?《道德经》。

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张,有点草率,但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因为《道德经》的确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奇书。

这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并不只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很有影响的。

当今世界极负盛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70多座标志性的建筑设计杰作,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他说:我时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

1978年,美物理学家麦克·哈特出版了书名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名人排行榜》,这本书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书中,他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在第4位,理由是:虽然很多人不认为自己是佛教徒,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

中国佛协原主席赵朴初曾经说过,没有佛教,中国人的嘴只能半开半合,因为汉语里3万5千多个词汇皆来源于佛典的翻译。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少数几位精通儒、道、佛三教经典的大师之一,他认为: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粮食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的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这本书中。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编订和整理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推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讲抱负。

孔子早年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人,他年轻时曾做过都城里看守仓库和管理奠祀用的牛羊的差事,后转为教学,其门下聚集了众多弟子,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儒,是古代对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的称呼,因为孔子早年曾以相礼为业,所以后世把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称为儒家)。

孔子后来做过鲁国的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但并不得志,后率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讲学(14年时间到过7个国家),也不得意。

据说孔子是在73岁时离世的(他活了73
岁,孟子活了84岁,所以民间有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他的身材很高大(据说有1.91米),但长相不好看,(今山东曲阜的导游有此一说)。

他死后,他的思想学说就由他的弟子传承下去,这其中有他的孙子孔汲立下的汗马功劳,传说孔汲曾做过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孔鲤曾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孔鲤又对孔汲说:你父不如我父)。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多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