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作用

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作用

科技广场2012.120引言科技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代名词,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我国的科技创新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想在世界不断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就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然而,提高此能力单靠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机构是无法做到的,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机构的责任与义务。

其中,高校与科研机构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定位及作用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随着“科教兴国”、“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历史性的超越,高校科技创新工程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党与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

据统计,仅仅只有10%的大学毕业生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谈到原因,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我国大学生基本不具有的创新能力。

在那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作用PositionandRoleofResearchInstitutionsandUniversitiesinPromot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毛志军Mao Zhijun(新余学院新能源学院,江西新余338004)(Institute of New Energy,Xinyu College,Jiangxi Xinyu338004)摘要:科技创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科研机构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实践场所与科技能量。

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得到提升,科研机构与高校就需要共同努力。

这样,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92(2012)12-0036-03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ed an invaluabl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s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research.However,a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universities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vide innovative practice sites and technology energy.To be raised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work together.In this way,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Keywords: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36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作用公司的眼中,好的员工不是那些只有理论,但只要一说到如何去运用、如何去发挥这些理论,就处于茫然状态的人,而是那些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

然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因为守旧和循矩,只注重了大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任务。

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个问题。

同时,在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高校也具有坚实的科研实力。

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为例,根据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清单,94个立项项目中,65个项目由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69%(数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

2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定位及作用科研机构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民的经济发展和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科研机构,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以技术服务为目标,有组织、有一定规模、有固定场所、有固定工作人员的,符合一定条件的,非企业性质的组织,是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这都为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按照前苏联的科学技术体制的模式,建立和精心培育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开发类科研机构。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为我国的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在经济上与科技上都不亚于其他许多国家。

首先,科研机构是有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挖掘自身能力、肯定自己、展示自己的最完美的地方,科研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科研空间和科研材料;其次,科技创新的任务主要由大型的科研机构来完成的,如:科研机构在医药与航天方面对我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所以,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

3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协同机制高校与科研机构都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当今这个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选择高校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原因是: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6年的47亿增长到2000年的142亿(其中政府资金76亿元),每年增长24%,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32%。

2000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75%;获重点项目约占62%,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7%;“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校占50%以上。

在高新技术研究方面,高等院校继续发挥源头作用。

“863计划”实施以来,100多所高校共承担项目达2300多项,占项目总数的34%。

这足以说明我国高校将承担更大的科学研究任务。

但是,高校想要出色地将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完成,最大的障碍就是经费不足。

设备的更新换代、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材料的购置等方面都因为经费短缺而无法保证。

而中国现在又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所以,在科学研究资金的投入上,政府不可能突然就有很大的增加。

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借助科研机构先进的设备仪器、最新的科技信息、良好的研究环境等优良条件,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这样就可以在不能大量投入财力和物力的情况下利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的优势。

目前,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是开放37科技广场2012.12的,大学或其他研究单位可以申请在一段时间内在实验室工作,这就是较好的合作形式。

目前,高校的研究工作和科研机构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例如:国家科研中心与高校签订了200项左右的合作协议,其中有60%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都在它与高校合办的URA工作。

同时,参加国家科研中心直属实验室的工作的有将近三千名的高校教学研究人员。

在国家科研中心的实验室里,平均每10位科研人员就有4人是大学生。

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可以更好地让“知识产权”、“智力成果权”得到保护,可以使科技与教学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法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科研中心1350个实验室中,有940个是与高校协办的。

1995年,它们的合作又有了重大的举措,即由高等教育部、大学和科研中心签订为期四年的合作协议,由签约三方共同确定科研计划,并匹配所需的经费。

这使得各方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将各自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以支持具有国际水平、需要大量投入的研究课题。

法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承担的任务与各自在科研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差别,但他们在一起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失。

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缩短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让我国不被世界所淘汰的趋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结束语总之,为了国家的发展,应该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推动产学研政合作,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1]卢慧,蔡毅.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15):222-223.[2]关爱和.明确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努力方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05):135-136.[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109-116.[4]张凤,霍国庆.国家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J].科研管理,2007,(02):35-42.[5]张菊.法国高校与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04):130-132.[6]刘悦伦,沈奎.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N].南方日报,2009-02-25.作者简介毛志军(1992—),男,汉族,云南昭通人,在校学生。

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