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

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用于寒证。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

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

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

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

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

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

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

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

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

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

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

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水不要添多,因为水多熬出来的药自然就会多,当然就得多喝拉。

如果是用大口径的锅或者盆装的话,将药材压下,水只要刚过一两厘米(一说2-3cm)即可。

然后,放在铝锅(或盆)中熬制。

先可以大点火,等水沸开之后,改用小火慢慢熬。

(如果觉得水有点多可以让火大一点)一定要不时的看看有没有干锅,万一把水烧干了,药材糊了,就只能倒掉了。

大约熬20到 30分钟就可以了,把锅盖和锅边错开一点把药倒出来即可,差不多是一碗的量。

之后再往锅里添水,没过药材不太多,继续大火、小火慢慢熬,再熬一碗。

然后再如法炮制第三碗。

三碗都熬出来之后,将三碗混合在一起,然后重新三等分,每一份就是一次要喝的量了,每日早饭前晚饭后服用。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

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

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

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

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一般每剂应煎三次,第一次煎制时间为开锅后30分钟,第二次用开水量较第一次应少,煎制的时间为开锅后40分钟,第三次同第二次。

2.煎煮前切忌清洗草药很多患者在煎煮中药前习惯清洗草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恰当。

邝翠仪告诉记者,譬如含有糖和甙类的草药清洗后,这些可溶于水中的药物成分将会丢失,导致药效降低。

不过煎煮前的浸泡工序是必要的,可使某些药物成分容易析出,从而提高煎煮液的浓度。

一般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动物脏器、矿物质为主的药物浸泡60分钟,冬天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3.药性不同,煎煮方法不一药物煎煮多久,火力多大要取决于其药性。

煎煮解表药、祛风寒药物(治疗外感风寒、风热感冒症状的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导致药效丧失,应用武火(即大火)煎煮。

但在煎煮滋补、调理一类的药物则应先武后文,即开始大火煮沸,然后减低火力慢煎,这样煎出的药液浓度高,药效持久。

一般来讲,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10分钟。

滋补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4.多次煎煮疗效低有实验证明,单味药和复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所以中药汤剂最好煎煮二次,但不赞成煎煮次数过多,因为有的药物有效成分经过长时间加热会分解、水解,在溶出的同时,药效被破坏。

4。

煎药时间头煎煎药时间二煎煎药时间解表药 15—20分钟 10—15分钟一般药剂 20—25分钟 15—20分钟滋补调理剂 30—35分钟 20—25分钟上述列表中的煎药时间,都从煮沸时算起。

【煮沸后可闻到药味即可饮用。

】5。

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先煎:将应先煎的药物放于锅内,武火加热至沸,煎熬10—20分钟(或更长时间)。

后下: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后下之药。

包煎:包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药液混浊,刺激咽喉及消化道。

煎汤代水:此类药物质地泡松,用量较大,如葫芦壳等。

烊化: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其它药物成分的煎出或粘锅。

如:阿胶另煎:对较贵重的中药,为了使其成分充分煎出,减少被其它药物的吸收,如:人参。

冲服:对于贵重药品或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宜于研粉冲服。

如:牛黄。

6。

有关部门曾对铅超标的茶叶进行过试验,发现冲泡的茶汁中没有铅,如浸泡超过1小时,铅被浸出,茶汁中会含有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铅,这对煎中药也有借鉴作用。

三是“千滚水”的把握问题。

【百科】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