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薄膜科学与技术-真空技术

01薄膜科学与技术-真空技术


加,难于沉积到衬底上,并且碰撞过程中容易与残余气体发生
反应,影响薄膜质量。
15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 真空度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残余气体混杂的影响
3 104 p
P = 10-4Pa时,如果撞击过来的残存气体分子全部被吸附,那么3 s 时 间就有约一层残余气体混入薄膜中,相当于1分钟混入20层杂质气体, 约10~20 nm/分钟。薄膜较常用的生长速率是1μm/分钟。因此,假设 气体分子全部混入薄膜里面的话(实际上不会全部),就相当于有 1~2%的不纯物混入在薄膜里面。 真空度差个10倍(10-3Pa),杂质含量相当于10~20%,真空度提高 10倍(10-5Pa),杂质含量为0.1~0.2%。
3
帕/Pa 1 133.3 100 1.013 × 105
1Torr 1mba 1atm
压强单位,各领域喜好不同
比如汽车行业,汽油滤芯
胎压
1bar≈14.5psi
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 美国习惯使用psi作单位,意为 磅力/平方英寸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 真空的划分
dN f ( v ) dv N
m 32 f ( v) 4π( ) e 2πkT
mv 2 2 kT
f ( v)
v2
o
v
8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 三种统计速率 1)最概然速率
vp
vp v
2kT m 8kT πm 3kT m
2 RT M 8RT πM 3RT M
2)平均速率
1.3 真空的获得
工作原理:
涡轮分子泵的转子叶片具有特定的 形状,在它以20000~30000r/min的高速 旋转时,叶片将动量传给气体分子,同 时,涡轮分子泵中装有很多级叶片,上 一级叶片输送过来的气体分子又会受到 下一级叶片的作用而被进一步压缩至更 下一级。像油扩散泵一样,也是靠对气 体分子施加作用力,并使气体分子向特 定的方向运动的原理来工作的。
1 19 2 N 10 / m 0.16 10 18
N 1019 3 104 22 J 3 10 p p
大气压下 P = 105 Pa, 高真空下 P = 10-8 Pa,
3 109 s
3 104 s 10 h
13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真空度和压强
压强越低,真空度越高;压强越高,真空度越低。
真空(压强)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Pascal) Pa 常用单位:托(Torr) 毫米汞柱(mmHg)
巴(bar)
单位 1Pa
1(mmHg)
标准大气压(atm)
托/Torr 7.5×10-3 1 0.75 760 毫巴/mbar 1× 10-2 1.333 1 1.013 ×103 标准大气压 9.87× 10-6 1.316 ×10-3 9.87× 10-4 1
气体分子数密度
p nkT
n 2.5 10 p (m )
20
3
大气压下 P = 105 Pa, n 2.5 1025 / m3 2.5 1019 / cm3 高真空下 P = 10-11 Pa, n 2.5 109 / m3 2.5 103 / cm3
2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 余弦定律
碰撞于固体表面的分子它们飞离表面的方向与原入射方向无关,并按 与表面法线方向所成角度的余弦进行分布。 一个分子离开固体表面时,处于立体角 d 中的几率为:
dp
d

cos
θ为出射方向与法线所成的角度
余弦定律的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固体表面对气体分子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即 分子原有的方向性彻底“消除”,均按余弦定律散射。 分子在固体表面上要停留一定的时间,这是气体分子 能够与固体进行能量交换和动量交换的先决条件,这 一点有重要意义。
1.3 真空的获得
☞ 罗茨泵(Roots Pumps)
工作原理:
两个8字形的转子以相反的方向 旋转,两个转子始终保持相切合,咬 合精度很高,切合处气体始终不能通 过,只能从上、下两边被扫出真空系 统。用作次级泵。
极限真空度: 10-4 Pa左右(双级)。 优点:结构简单、无油气回流,
抽速很大。
缺点:
空泵种作为惟一的高真空泵使用,又可以 与其他高真空泵种,如涡轮分子泵等联合 使用,预真空度应达到10-1 以下,以减少 吸附泵的负荷并避免在泵体内积聚过厚的 气体冷凝产物。
25
1.3 真空的获得
☞ 离子泵(Ion Pumps)
26
1.3 真空的获得
工作原理:
高压阴极发射出的高速电子与残余 气体分子相互碰撞后引起气体电离放电, 而电离后的气体分子在高速撞击Ti阴极 时又会溅射出大量的Ti原子。由于Ti原 子的活性很高,因而它将以吸附或化学 反应的形式捕获大量的气体分子并使其 在泵体内沉积下来,从而在真空室内造 成无油的高真空环境。
真空度越高,所得到的薄膜质量越好,纯度越高; 但真空度越高,抽取真空所需费用也越高,设备越贵!
16
三、真空的获得
☞ 真空泵:具有抽气功能的设备
大气状态
所需真空度
☞ 复合真空泵:前级泵+次级泵 ☞ 真空泵的分类
(1)输运式真空泵:以压缩方式将气体输送到系统之外。 a、机械式气体输运泵:旋片式机械真空泵、罗茨泵、 涡轮分子泵。 b、气流式气体输运泵:油扩散泵。 (2)捕获式真空泵:依靠凝结或吸附气体分子的方式将气体捕获, 并排出系统之外。如低温吸附泵、溅射离子泵。
极限真空度: 10-8 Pa左右,取决于所抽
气体的活性等因素。
优点:极限真空度高,可获得无油高
真空。
缺点:寿命有限。
27
1.3 真空的获得
28
1.4 真空的测量
☞ 真空计(规管):测量真空度的仪器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残余气体的压强(当气体压 强很低时,直接测量很困难) 间接测量:测量与压强有关的物理量(实际的真 空计都是属于间接测量) 热偶真空计:利用低气压下热传导与压强有关的 原理制成 电离真空计:利用热电子电离残余气体,离子流 与压强有关的原理制成
17
1.3 真空的获得
☞ 机械泵
Rotary Vane Pumps
18
1.3 真空的获得
工作原理:
依靠插在偏心转子中的数个可以
滑进滑出的旋片将泵体内的气体隔离、 压缩,然后将其排出泵体之外。
极限真空度: 10-2 -10-1 Pa左右。 优点: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缺点:油蒸气回流、引起污染
19
v
vrms
3)方均根速率
v
2
v 2 v vp
速率与声速(340m/s)相比拟
9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 平均自由程
气体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路程称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1 2 2 πd n
kT 2 πd2p
d 为气体分子的直径
估算:常温下(300 K),空气分子直径取0.4 nm
赫兹-克努曾(Hertz-Knudsen)公式
1 J nv 4
J
p 2m kT
NA p 2MRT
J 3 10
22
p
阿伏加得罗常数: NA = 6.02×1023 /mol
11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例:作为赫兹-克努曾公式的一个应用,我们来计算
一下在高真空环境中,清洁表面被环境中的杂质气体分 子污染所需要的时间。
发凝结或被其他物质表面吸附的物理现象 实现对气体分子的去除,进而获得高真空。
极限真空度: 10-8 Pa左右,取决于
所采用的低温温度、吸附物质的表面积、 被吸附气体的种类等因素。
优点:极限真空度高,可获得无油高真空;
除H2、He、Ne外,对各种气体抽速均很大。
缺点:运转成本较高。 工作状态:既可以只配以旋片泵等低真
6 103 0.6 (m) (cm) p p
8 大气压下 P = 105 Pa, 6 10 m 60 nm
高真空下 P =
10-8 Pa,
6 105 m 600 km
10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 气体的入射频率(入射通量)
入射频率是真空及镀膜技术中常用到的一个物理量,是气体分子对于 容器壁单位面积的碰撞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受到气体分子碰撞 的次数。用字母 J 来表示。
极限真空度: 10-8 Pa左右。
优点:极限真空度高,油蒸气的回流可
以忽略,压缩比高,抽速可1000L/s。
缺点:价格较高。 工作状态:不能与大气直接相连,在使
用中多用旋片式机械泵作为其前级泵。
24
1.3 真空的获得
☞ 低温吸附泵(Diffusion Pumps)
工作原理:依靠气体分子会在低温下自
14
1.2 稀薄气体的基本性质
☞ 真空度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平均自由程的影响
6 103 0.6 (m) (cm) p p
薄膜技术中最常用的真空度为10-4Pa,自由程大约是60米。即使 再差,10-3Pa,自由程大约是 6米。而一般的薄膜原料和衬底之 间相距10 cm 左右,所以不需要考虑飞行中的薄膜原子和残存 气体碰撞所产生的影响。如果真空度太低,薄膜原子的碰撞增
29
1.4 真空的测量
☞ 热偶真空计
工作原理:
Q Q1 Q2 Q3
Q为电源加热灯丝产生的热量,Q1为辐射热量,Q2为 灯丝与热偶丝的传导热量,Q3为气体分子碰撞灯丝而 带走的热量。热平衡时,Q1、Q2为恒量,Q3随气体 压强而变化。压强越小,因碰撞而带走的热量越少, 温度越高,温差电动势越高;反之亦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