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训练-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训练-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

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辅导科目:语文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讲现代文阅读综合训练教学内容1.复习现代文专题内容,把握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进一步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方法,综合提升答题的准确率。

你能把所学的内容写在下面这棵知识树上吗?【知识梳理】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1)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2)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2)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1)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2)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2)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3)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4)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1)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2)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自然环境的作用:1)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2)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8、记叙文语言评析:1)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2)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1)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联系本句内容做答;2)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①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②再回答其作用。

(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2)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3)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二、说明文阅读(一)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1、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

方法主要有三点:(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2、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3、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二、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

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典型例题】行走京城①自十七岁告别故乡求学京城,到今天的已届知天命,三十年仿佛弹指之间。

回顾其间历程,有三种画面,总是于脑海中反复浮现且互相叠印。

②步行,串联起了大学的四个寒暑。

除了坐332路到首都体育馆看比赛,乘103路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和到王府井书店买书,那几年间的生活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所凭借的交通工具基本是两条腿。

脚步踏在地上,年轻的心脏有力地跳动着。

未名湖的湖光塔影,朗润园的林木蓊郁,都在脚步的挪移间,袒露美的极致。

最常去的,当数海淀镇的新华书店和中国书店,从学校西南门出发,穿过一纵一横两条狭窄胡同就到了。

③参加工作有了收入,一辆坚固的天津产飞鸽牌自行车,陪伴了我十多个年头。

单位位于南城,周边的古迹名胜,都是靠了骑自行车游览观赏的。

陶然亭公园的楼阁参差、亭台掩映,天坛公园的坛墙环绕、古木森森,都被我无数次地亲近。

去琉璃厂一条街,仰望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到前门大栅栏,感知商业繁华的遗风流韵。

更于千百条纵横交错的胡同巷陌之间,体验普通百姓的寻常日子,感受弥漫其间的老北京的韵味。

车轮辚辚中,生命也在扩展自身,告别青春余韵,平添了一份责任感,一种沉静和笃实。

④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和京城成千上万个家庭一样,我也拥有了自己的轿车。

油门轻轻一踏,胸间便升腾起翱翔的感觉,行走的半径便超越了城市。

东边,去通州的运河古渡口,遥想当年的帆影与渔歌;西边,到门头沟的明清古村落,自精美的石雕砖雕中体味民居建筑艺术的精湛;北边,在密云的深山里采摘新鲜果蔬,齿颊间萦绕一缕清香;南边,于永定河畔的森林小径上漫步,头顶枝叶间筛落斑驳的阳光……散步不外乎几条街道,骑车拘囿于有限区域,而驾驶则不管多远没有不到之处,纵横驰骋,以想象力为边界。

⑤时光之水流淌得多么迅疾!国家腾飞的振翅之声,具体到一座城市,便是建筑物的规模急剧扩展,长高,变宽,其速度令人惊叹。

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在几年间降临,梦幻一般。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丰台园博园……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它们把城市装扮得日渐美丽,使城市的内在蕴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古老的北京,因为它们,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⑥行走京城三十载,我熟知她的美丽和瑕疵,仿佛了解自己掌心的纹路。

我盼望着,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把车载空气净化器撤除,一同消逝的还有雾霾等词汇;城市的道路会变得更加畅快,堵塞将成为媒体的当日新闻。

⑦偶尔,我也会考虑一下更远的退休后的日子。

出行时我会重新选择骑车或者步行。

那时,阳光正从蓝天和白云之间,瀑布一样倾泻下来,淹没了这座城市。

一份久违了的从容和悠闲,会再度降临到我的心上。

那时,我会避开通衢大道和繁华场所,更多流连于那些洋溢着历史文化情味的所在,一条饱经沧桑的胡同,一座幽静古朴的四合院,远近各处的公园,形形色色的博物馆……⑧那时候,这个城市的一切,该是被调配得恰到好处。

⑨这样的想象让我迷醉。

⑩我相信,这不会仅仅是一个梦。

1、作者三十年间以不同方式“行走京城”。

阅读第①-④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5分)行走时间行走方式行走区域①步行②参加工作十余年间③④新世纪⑤京城周边的景点2、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都是恢弘的城市交响乐中,一个个响亮的乐章”。

(5分)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⑧-⑩段的理解。

(不超过120字)(5分)【巩固提升】一路母爱①十二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家里一下子少了主心骨,那时外婆已六十多岁了,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最小的妹妹只有三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