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在儒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汉儒董仲舒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天人合一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景、武之世的著名公羊学大师,西汉中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儒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传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孟,后启朱、王。
☐他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他的政治学说是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作为相辅相成的统治原则和手段结合起来,把严格的等级名分同维护君主专制和君权至上结合起来,在神学的外衣下融合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学说就在于把封建制度全面肯定下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神圣性和永恒性。
正是他把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统治的理论系统化和神秘化,甚至庸俗化,从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
(一)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天人政治论。
☐汉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从宏观上把握政治上的根本问题☐1、天的体系:董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这三方面构成了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试图从天人关系入手解决时代的政治难题,把天人关系作为他创建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天人政治论。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2、天的权威:☐董认为,天是具有某种神秘性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它的权威是无限的。
☐首先,天的内容极其博大,涵盖整个宇宙和社会,由十项内容组合而成——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
☐其次,天通过阴阳五行与人联系,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意志和感情。
☐再次,人是天的造物。
天是依照自己的形态和规律造出了人,人的形态和内在道德、感情、意志都是从天那里塑造演化而来。
在董看来,天与人外在相同,内在相通,小而为人,大而为天,天人合一。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366,副日数也;大节12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性,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3、天人合一:☐董杜撰了天的体系,通过天人合一完成了天的神秘主义人格化。
他对天进行了神秘主义的改造,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为一体,成为一种理性主义的混合物。
董天人合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汉代儒学向神秘主义转化的形成,使传统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有了宗教束缚力。
☐天人合一的内在逻辑是:天是人的主宰,人是天的附属物,人必须服从天道的指引,服从天意的约束。
天人合一为调解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模式,一切有关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
(二)君权神授与一统政治☐1、君权神授:☐董以“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对“君权神授”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
董认为,天对人的统治是通过其意志的代表,即人间君主来实现,君主受命于天,能体察和代行天意,所谓“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为天子。
”所以,天子就是天的化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尊君就是尊天。
☐他重新塑造了天的权威,把君权的合法性重归于天,神圣的上天成了君权的保护伞,势必将上天的至上性和神圣性注入了君权,从而使君权变的神圣不可侵犯。
2、政治一统☐(1)君主专制:☐董认为,没有君主制度,社会就会陷入无组织、无道德的混乱之中。
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就是身体与心脏的关系,一国之君,犹如一体之心也。
☐对于君主之道,董认为,君主是绝对的,臣民对君主只能绝对服从,绝对尽忠。
☐(2)辨析名号:☐董通过辨析名号,为政治一统树立了认识标准。
☐“名者所以别物也”,认为名是区别事物的名称和概念,物必有名,名的制定权由圣人执掌。
名号一旦制定,本身就具有了真理的意味。
而天是万物的主宰,万物之理是天意的体现,所以,名号之正,取之于天,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这样一来,经由圣人仰通天意,俯察物理而制定的名号,就成了人们借以认识事物和申辩是非的标准。
☐董把名号视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董通过正名为现实存在的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和身份定位,为形成以君主为中心的统治秩序规定认识标准。
圣人制定的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和无可抗拒的权威性,于是,人们置身其中的政治关系和身份就不再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一切将依照既定的标准化秩序排列开来,这里没有怀疑也没有例外。
☐(3)强杆弱枝:☐董还提出强杆弱枝,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君权至上的纲领。
其目的在于强化君权,树立君主的绝对主宰地位,抑制群臣百官(韩非)。
依照强杆弱枝建立的政体形式必然要以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为根本特征。
3、文化一统:☐董在《天人三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把儒学定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其根本目的是是用儒家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被统治阶级在思想上也能有所遵从。
☐他认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是天经地义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共同要求。
统一的君主专权制,还需要统一的思想作为保证,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制定出统一的法令制度,(1)发展“天命观”:☐他把“天”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认为天是百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而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命运。
把天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范畴。
(2)提出道统论:☐他提出了王朝更替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三正”、“三统”的依次交替。
三正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三种历法,夏正建寅,以一月为首;殷正建丑,以12月为岁首;周正建子,以11月为岁首。
三统指三代尚色的区别,夏为黑统,殷为白统,周为赤统。
☐“改正朔,易服色”,三正与三统说与道统论相配合,说明朝代可以改变,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故王朝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
☐这种道统论,是在封建社会统治稳固后地主阶级企图永远保持其政权的理论依据。
(3)两种具体手段☐一是神化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受天命而立法,所以他的思想成为万古不变的真理。
☐二是建议汉武帝立五经博士,采取以经取士的办法。
自董以后,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宗教化的信条,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以天道制约君主☐1、利用天道规律即四时之政约束君主的政治活动--四时之政。
☐如“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天之四时为春夏秋冬,王之四政为庆赏罚刑,四时与四政相一致,形成政治运行的规律性和秩序化,君主只能遵行,不能扰乱,这显然是对君主政治活动或行为的一种约束。
☐为了进一步加强四时之政的有效性,董又对君主的情感好恶、行为举止和政治要素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他认为君主在个人感情上必须与天道相谐和,君主的情感好恶要随着四时流转变化,施行庆赏罚刑就能恰如其分,合乎时宜。
在行为举止和政治素质方面,董根据五行提出了王者五事,即:貌、言、视、听、思。
☐“貌曰恭,言王诚内有恭敬之姿,而天下莫不肃也;言曰从,言王者言可从,明正从行,而天下治;视曰明,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听曰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也;思曰容,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事各得其宜也。
”☐2、利用天人感应即“天谴说”来制约君主的个人行为和政策。
☐董认为,假如君主滥用权力,逆天道而行,致使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就会给予责罚,这就是他的天谴说。
☐从总体上来看,天谴说有它的合理性,董利用天的权威批评君主,把君主看作天灾人祸的总根源,的确是很巧妙的。
(四)阴阳合分与三纲五常☐1、阴阳合分论:☐董所谓的天是一个有着内在秩序的运动着的体系,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天执其道为万物主,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法则直接规范着人民的社会政治关系。
董在阴阳之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阴阳合分论,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阴兼于阳,阳制约阴。
如:君阳臣阴、父阳子阴、夫阳妻阴等。
2、三纲五常☐(1)三纲:“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一方的君、父、夫是天生的主宰,另一方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
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其间的主从关系则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原则,董把它称为王道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类社会就由无数这样的主从关系叠垒而成,而君主则居于顶端。
在董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要这种伦理道德,并不是处于人对社会的需要,而是处于天意的需要,伦理道德是天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而设立的。
☐从董的阴阳之道到三纲的提出,表明了汉代统治阶级政治视野的基本走向。
三纲将实际存在着的复杂多样身份和关系简明化,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认识的形成,不仅仅标志着汉朝统治者政治思维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汉代统治阶级已经具备了推行有序化统治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能力。
三纲作为实现有序化统治的基本规定从根本上决定了谁统治谁的问题,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历史上,只要存在着君主政治,三纲的政治生命力和政治指导意义就难以枯竭或丧失。
三纲从此成为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最有力武器,同时,也成为束缚人性的最大精神枷锁。
☐儒家的伦理思想和封建的政治合二为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伦理政治。
(2)五常:☐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
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
☐从孟子的五伦十教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得到了强化,君、父、夫方的权力得到了确认,而臣、子、妇方的则不得不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族本位的道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五常是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它不仅具有道德的意义,还有政治意义,是统治者能够永享天命的根本保证。
在五德之中,仁义是关键,在孔子、孟子和董那里都是母德之首,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最高准则。
(3)礼制:☐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三纲的贯彻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立尊卑之制,以等贵贱之差”,建立礼制。
☐董的礼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扩大了礼的内涵,把礼说成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二是注重通过服章文饰发挥礼的功能。
礼的功能就是要保持和促成这种差别,使贵贱有别,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
在具体的功能发挥方面,董注意到等级原则对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的制约作用,通过礼来体情而防乱,同时又特别提出,服章文饰在在维护等级差别方面的特殊作用。
(五)以德治天下的德治主张☐“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害民者,天夺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