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考:1、以上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简述儒家思想在汉以前的地位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新课:
一、社会背景
董仲舒思想主张 汉武帝措施 四、影响
核心问题:汉代儒学为什 二、目的 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三、过程
【互动探究】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有哪些?
材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 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 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 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 人,宣帝未增倍之元帝好儒……以用度不足,更 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 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 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 统治秩序)
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⑴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诸子百家, 尤其是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⑵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 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D
9、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
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10、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大一统: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 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 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 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 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 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4、(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 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 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鼎盛时期的社会危机(诸侯国、土地兼并、 2、政治: 匈奴)
二、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大一统)
三、过
程
(一)董仲舒思想主张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 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相应儒 家道德观点 ——加强君权、抑制暴权 3、“三纲五常”,孝道
D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 关系是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
8、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主要是因为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三: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 故受天之,而享鬼神之灵,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 繁露》 材料五:“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天子受命于天,天 下受命于天子——同上
【知识拓展】太学
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 《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 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到王莽时,太学 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 录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 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 重要作用。
B
5、(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 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 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二)汉武帝措施
领域 思想 政治 内 容 作 用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启用儒者参政 教材 儒家经典(五经) 教员 教官“博士” 儒学成为选拔人才标准 教育为儒家垄断
教育
打破贵族垄断; 提高儒学地位 机构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地方:各郡县设学校 确立儒学民间独尊地位 中央:设太学
历史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人物 生平: 贡献: 参加汉武帝三次对策,阐述儒家思想; 代表作《春秋繁露》 将道、法、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形成新儒学体系
汉代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共17卷。推崇《春秋 公羊传》,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 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 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 论基础。《春秋繁露》现存82篇。主要注本有清凌曙的 《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A
6、下列关于儒学成为正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是儒学成为正统的关键 C.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其根本原因是它 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 一的意愿 D.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并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它学派思 想都消亡了
简述儒家思想经历:
1、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重法轻儒) 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崇尚道家“无为”)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选择题训练:
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C
D D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问题探究:
一、社会背景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带来汉鼎盛局面 1、经济: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 秦末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无为的原因: 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初为恢复生活和安定人心 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 之间成群。 汉鼎盛局面的表现: ——班固《汉书〃食货志》 经济、人民生活、国力
2、具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 专制和等级制度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 政治家,广川 (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景帝时任博士,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 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 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并为汉武帝所采纳,由此开以后二千年中国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统治阶级尊儒的局面。董仲舒晚年专心著述,其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 思想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认为皇帝是“天” 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在人间的代表,并提出“三纲五常”,以维护统 治秩序。其著作甚丰,共凡约二百多篇十余万言, —《汉书〃董仲舒传》 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 的文章二卷。
四、影 响
积极: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适应适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需要)
1、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正统思想
2、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4、对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具有思想专制性,扼杀了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
D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经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 最后一个国子监,现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又称“太学”、 “国学” )
△本课知识网络 罢 黜 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入儒家思想中 百 特点: 儒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家 术 , 内容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 说 独 提出“三纲五常” 尊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儒 措施 中央设立太学 正学 各郡县设立学校 统成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为 影响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