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研究史书的特点(一)官修史书占重要地位日历:日历是修撰官各人所记,每到月末,在馆内评定是非,封存馆中,以备修史之用。
起居注:起居注在汉代早已有之,唐人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实录:实录至迟始于南朝,“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成之,以备史官采择。
”唐代开始,历代皇帝皆有实录,以日历等为基础修成,大多撰于皇帝身死之后。
时政记:时政记唐代由宰相编撰,记录皇帝与大臣所论国事,“每月封送史馆”。
国史:国史在实录、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基础上编修。
五代后晋时官修《唐书》(旧唐书)),宋代官修《唐书》(《新唐书》),都是在前代官修实录、国史基础上,综合其他资料修成的。
(二)政书的崛兴所谓政书指用以概述有关典章制度的书籍。
《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属于某一个别部门的典章制度作品;《通典》和《会要》是开创性综合各部类而写成的典章制度专著。
(三)别集显著增多宋人统计,自东汉至唐末,有别集七百余家,有总集七十五家。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开元盛时书目,其中文集不过百余部,《新唐书·艺文志》记唐人集多达五百余部。
(四)地图、地志学的大发展图经:唐代,各地要定期(三年或五年)向朝廷造送地图,称为图经。
外夷图、职贡图:唐代,鸿胪负责接待外宾,因得以熟悉国外传况,绘编外夷图、职贡图。
《括地志》:地志方面,唐贞观中,魏王泰等撰《括地志》五五O卷,《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中唐时,贾耽撰《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四十卷,是全国的总地志,详记古今地理沿革;《贞元十道录》:贾耽本人把《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删繁据要,为《贞元十道录》四卷,其书久佚。
敦煌发现残页,《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两京新记》:韦述著,记述长安、洛阳之事。
《长安志》、《长安志图》:宋人宋敏求著《长安志》、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乃专叙长安之事。
《蛮书》:唐人樊绰撰《蛮书》十卷,是研究唐代南诏所在云南地区历史与地理的重要著作。
《岭表录异》、《北户录》:刘恂撰《岭表录异》三卷,段公路撰《北户录》三卷,乃唐代岭南地理的描述。
《桂林风土记》:莫休符撰《桂林风土记》三卷,乃记其亲身见闻,但今已佚二卷。
《大唐西域记》:玄奖《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是叙述今新疆、中亚和印、巴、斯里兰卡等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史地的重要著作。
(五).杂史、故事、笔记的增多.《唐代从书》:所收有一百六十四种,多为原著的节录,没有收入的作品还有很多。
《太平广记》:宋初编辑《太平广记》,广泛收集了大量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等。
《说郛》:元、明时人陶宗仪所辑《说郛》。
《文房小说》:明人顾元庆辑《文房小说》,其中都有不少唐、五代时的书篇。
(六)类书的出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七)碑志众多《文苑英华》:宋太宗时,编辑《文苑英华》,收碑志文一二六卷,其中绝大部分是唐人所撰。
《集古录》:欧阳修撰《金石录》,赵明诚撰《金石萃编》:清人王昶编集,一百六十卷,其中半数是唐、五代时的碑志。
《金石续编》:陆耀辑,二一卷《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增祥辑,一百三十卷《昭陵碑录》:罗振玉辑《山右石刻丛编》:胡聘之辑《湖北金石志》:张仲辑《千唐志斋藏石》:收洛阳出土的《千唐志斋藏石》拓片达一千余帧。
《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大批唐代墓志是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八)佛道经典极多佛教方面:《开元释教录》:唐释智升撰,二十卷,记汉明帝以至唐开元时传、译经的目录。
《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唐释道宣撰,各三十卷,《宋高僧传》:宋释赞宁撰,三十卷。
其中除个别为宋僧外,绝大部分是唐、五代时僧人之传记。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一百卷,记六朝、隋和初唐的佛家故实。
《佛组统记》:宋释志磐撰,五四卷,书中涉及不少佛道交争。
《国清百录》:隋释灌项撰,四卷,它记录了天台宗智移,同甘共苦等人与陈、隋王朝往来文书一百余件。
《法琳别传》:唐释彦琮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释义净撰,。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高僧圆珍撰,四卷《唐大和上东征传》:释元开撰关于这些典籍的史事情况,可参看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道教方面:《隋书·经籍志》:记道书共三七七部,—七一六卷《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撰,一二二卷《道教灵验记》:杜光庭撰,十五卷、又有《神仙感遇传》五卷、〈录异记〉八卷《续仙传》:南唐沈玢撰,三卷,《疑仙传》:隐夫玉简撰,三卷《太平广记》,也录有不少道教方面的内容。
(九)史评的出现《史通》,刘知几撰,内外二十篇,《唐鉴》,范祖禹撰,二四卷另外,关于唐史的史评,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很值得读。
二、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研究唐史的最低必读史料书目)1、《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二百卷由纪、传、志三部分组成。
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
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以后担任宰相的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
参加具体编写的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等9人。
在全书最后完成时,正好是刘昫任监修,由他领衔奏上,所以《旧唐书》题为刘昫等撰。
《旧唐书》的特点:一是《旧唐史》主要是抄录唐代史料(实录、国史等)成书;二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前详后略),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三是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四是《旧唐书》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五是加工粗糙,多有错讹矛盾遗漏之处。
2、《新唐书》宋宋祁、欧阳修撰,二二五卷庆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诏开局修《唐书》,至嘉祐五年(1060年)最后完成。
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
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新唐书》的特点:一是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
二是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了删削、改写,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
三是增补了部分新史料。
四是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比《旧唐书》多而且详细。
五是在编撰体例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新增了《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等。
《食货志》《地理志》等志亦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史料。
六是《新唐书》恢复了立表的传统,对以后史书的编修有很大影响。
七是仿照《春秋》笔法,进行褒贬,(这种做法对忠实地记载历史是不利的)。
3、《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主编,分为二九四卷。
此书的宗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通鉴》的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
历时19年的时间,于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
司马光等人的编写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
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
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通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
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
书中大部篇幅为记载唐代历史,对研究唐史来讲,其价值表现为:1、唐代部份的史料,一半以上仅见于该书。
(而秦汉部份无新史料;魏晋部份新史料为1/10);2、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
(考证详实,立论严谨)。
3、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通鉴》的不足和缺点1、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把历代农民起义均称为“贼”或“寇”。
2、另外,在体例上也有失当的地方。
4、《通典》杜佑撰,全书二百卷。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作者以史家的眼光处理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又以政治家的见识撰写历史著作,在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全书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
写作《通典》,目的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通典·自序》)《通典》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
其内容具有极强的逻辑关系。
杜佑在《通典·自序》说明:“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
设职官在乎审官才。
审官才在乎精选举。
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
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
《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
它基本包罗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
《通典》为人们研究、了解典章制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材料,为封建政权建设提供了一部翔实可靠的参考书。
主要不足之处是:1、《通典》礼的部分占去了过多篇幅(一半以上),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2、兵刑部分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
5、《贞观政要》全书十卷,八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该书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
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6、《唐律疏议》唐代长孙无忌等奉皇帝之命编撰,三十卷,。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唐律疏议》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的疏释部分。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
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于定罪的。
“令”就是国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对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的规定,用作考核官员的依据。
“式”是尚书各部和诸寺、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
唐太宗贞观年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高祖《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删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编成了《贞观律》。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长孙无忌等19人编写《律疏》,第二年完成《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按照唐律12篇的顺序,对502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了注解,并以问答的形式,辨异析疑。